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

 

0830 解行相應


(難得風雨交加, 大家不改慈悲之心, 仍然踴躍參加放生)
請在照片圖上按一下即可看到大張圖片

















解行相應       (990417早餐)



世間教學著重在品學兼優,中國古代有所謂「學而優則仕」;也就是說學問品德達到高度的水平,就可以擔任國家的公職,為人民服務。佛法的修學著重在「解行相應」,三皈依誓詞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二足尊就是解行達到圓滿。解是屬於慧,行是屬於福,解行是因,福慧是果報。所以成佛就是智慧與福報都圓滿,沒有一絲毫欠缺,此時就能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。佛菩薩為眾生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,所謂是「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」,所以服務的項目也是達到究竟圓滿。學生要向老師學習,老師是我們最好的模範,老師一生為眾生服務,我們學佛也要發這個心願。有此心願,就要認真努力去學習、去實行。菩薩聞思修三慧,聞法、思惟是開解,修行就是把所理解的落實到生活上,行與解相應就稱作德行,能明白、領悟佛的教誨。



修行法門無量無邊。歐陽竟無居士說:真正修行不拘形式。佛法在近兩百年當中,過分侷限於形式,形式雖有好處,但是迷於形式、執著形式就錯了,佛法是破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的。譬如,到念佛堂念佛是形式,要是過分執著非到念佛堂念佛不可,這是古人講的,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佛要怎麼念?中國的文字,「念」不是口念,念是「今」、「心」,現前這一念心。真正的念就是一念自性,這一念當中與佛相應,就是念佛。你的心是佛心,願是佛願,口是佛言,行是佛行,那就是真念佛、真修行,這樣才能普利一切眾生。



六祖惠能大師是真正修禪定者,他並沒有在禪堂裡面壁枯坐,而是在碓房裡劈柴舂米,天天幹活工作,那是修禪定。何謂禪定?外不著相謂之「禪」,內不動心謂之「定」。所以他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時也不會累,因為他在禪定當中。工作沒有著工作相,工作裡沒有分別、執著,所以不會累。我們今天做了幾個小時的工作,就覺得「我做了好多工作,好累!」所以就累了。人家是真正做到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,這就在禪定當中,禪定就是念佛,他的「心願解行」統統與佛相應。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形式就不是很重要,你就曉得怎樣真正念佛、真正用功,解行相應,品學兼優。心與佛的心願相應、相結合,故讀經是念佛,研究教理也是念佛。



講到究竟之處,心行與自性相應,那是真念佛,是圓圓滿滿的念佛。因為性就是佛,佛就是真如本性;真如本性是自己的真心,真心就是佛。更容易體會、理解的說法,就是起心動念不管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與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這五種心相應,是真念佛。反之,那就是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果然與這五種心相應,縱使一天到晚,一句佛號也沒有念,也是真念佛人。



佛的心、願、解,表現在外面,就是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」;「念佛」,是要做出念佛的樣子,這是化他。否則,勸別人念佛,自己不念佛,人家不會相信。真正念佛人的生活表現,決定是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」。看破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理事、因果清楚明白。放下是心裡面對於世出世間法,一絲毫都不沾染;不是事情不做,事情照做,做得比別人還要積極、還要好,而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。這是菩薩行,前面五種心是菩提心。能夠將之落實是真修行,能夠理解明白是真智慧。所以世尊一代時教,四十九年所說,歸納起來就是這二十個字。



學講經的同學每星期要到念佛堂念三十六個小時,因為你不去念佛,人家瞧不起你。像從前諦閑老法師是講經說法者,也是再來人。有人問他:「你有沒有參過禪?」「沒有!」大家認為他只有解沒有行,所以講經就沒有人聽。於是他就到鎮江金山寺的禪堂去坐禪,做出個樣子,大家就相信了。上次,仁德老法師到此地來訪問,看到我們修學的方法,有解有行,他很佩服。



菩薩教化眾生不捨方便,這就是佛家講的「善巧方便」。我在講《地藏經》時,特別詳細解說「四攝法」與「四悉檀」,就是希望大家真正明瞭其中意思,這對現在人太重要了。四悉檀是諸佛菩薩服務一切眾生的最高指導原則,而四攝法是落實的原則。你要是學會了,你就會做人,你到處都受人歡迎,連妖魔鬼怪也歡迎你,這樣才能普度眾生;普度眾生用現代話講,就是服務一切眾生。所以諸佛菩薩在九法界到處受人歡迎,就是這個原因,我們應當要學習,應當要落實。你要是不好好學習,不但你幫助別人,人家不接受,連自己修學也不能成就。



特別在現前時代,這個時代有災難。災難能否避免?非常困難。我們今天所做的、所學的、所修的,就是避免災難的方法。不但自己要避免,還要幫助社會、幫助一切眾生消災免難,我們不認真努力怎麼行?自己受苦受難無所謂,看到廣大的眾生受苦受難,不忍心!怎麼幫助?一定要求學問,要開智慧,要提升自己的品德。災難是怎麼來的?是從邪知、邪見、邪行裡生出來的。佛法講了一個最高的原理:「境隨心轉」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都是隨心轉,依報隨著正報轉。人心善,災難就沒有了;人心不善,災難就來了。



災難肯定有,因為整個世界大多數人的心不善,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是共業所感。生在這個年代,是幸與不幸,就在一念之間;有人認為自己心行善良,卻受大家連累遭這個苦難,很不幸;反過來想,我生在這個時代,眾生這麼苦難,我認真努力修學來幫助他們,那也很幸運。我們要發願、要發心作救世主,到世間來才有意義、有價值,不是來跟大家一起受苦受難的,要把這種心理、念頭轉過來。至於能做多少,盡心盡力就是功德圓滿。



現在人生活,心是漂浮的,從前人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,居住在什麼樣的環境,心都是安定的。安而後有樂,整天心神不安,怎麼會有樂?今天的樂是打嗎啡、吸毒之樂。吸毒是比喻,爭名奪利,奢侈浪費,倫理道德完全毀棄,這就是吸毒;六根接觸六塵起貪瞋痴三毒,這就是吸毒,造極重的罪業。現前所受的天災人禍,這是「花報」,果報在三途。我們非常幸運遇到佛法,明瞭此事實真相。多少人迷惑在其中,永遠不會省悟,眼看著他造業、墮落,佛菩薩縱然慈悲,也無法救他。必須等他的罪業受滿了,省悟過來,佛菩薩才能度他。



佛法的經論看似容易,實際上字字句句含攝無量義。從深度上講,其深無底,其廣無邊,任何一部經典,不僅一生學不盡,生生世世都學不盡。因為經典與自性相應,字字句句都是性德的流露,性德無有窮盡、無有邊際,道理在此地。佛在經論上教誡我們,要「深解義趣」、「廣學多聞」,但是一般人修學往往錯會意思,以為「廣學多聞」是什麼都要學,什麼都要聽,這是完全錯會了。廣學跟深解都是一門深入,一門怎麼能稱為廣學?一門見性就廣了,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,一經學通了,一切經都通了。



譬如圓有圓心,圓周上任何一點都能通到圓心,通到圓心一切就通了;通不到圓心,只能通一門,第二門就通不到。要如何通到圓心?一門深入。心是自性,圓周是自性變現的法相。佛家的圓心,宗門稱為「明心見性」,教下稱為「大開圓解」,淨土宗稱為「一心不亂」,名詞不一樣,意思是相同的。所以修學要專、要精。你要是從圓球上的點點滴滴去學,永遠學不盡。你達到圓心,全部都包括了,世出世間法全都通達,才能開智慧,無量無邊的法門立刻就圓融了。



所以,圓球上任何一點(任何法門)都能通到圓心,這稱作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不但佛法如是,世間法亦復如是。世出世法都從這一心變現出來的,一心是真佛。佛菩薩苦口婆心,千言萬語,反覆叮嚀,可惜我們把意思錯會了,依舊盲修瞎練。會學的人,一念之間,念頭轉過來就成功了。凡聖不隔毫端,就看這一念能否轉得過來。



在中國一千年前,《金剛經》最適合當時人修學,所以《金剛經》在中國流行最普遍。因為《金剛經》非常適合當時眾生的根性,但現代不行,沒有人懂得《金剛經》;縱然懂得了,實在講也做不到。而在這個時代,《無量壽經》最契機,最適合現代人修學。《無量壽經》教我們修行: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。此三句如何落實?就是十善。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就是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;「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」,就是做到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(出家是不淫欲);「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對於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一切人事物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這比《金剛經》容易太多了,講得很具體。若能將這幾句話做到,你的德行修養,在現前時代就很希有、很難得。



這三句十善從哪裡做起?從不妄語始。若對人還不敢講真話,什麼都不要談了。外國人講「隱私權」,隱私就是不可以說真話,這是錯誤的。司馬光一生的成就,就是「事無不可告人言」,心地光明磊落。學佛從哪裡學起?「誠實」。有隱私很痛苦,這個也怕人知道,那個也怕人知道,這樣過得多難受,壓力多大。一切透明化,沒有一絲毫隱瞞的,就得自在、快樂。人生苦短,何必自己對自己那麼多約束,為何不生活得快樂一點?佛得大自在,誠實的人得大自在,樣樣事情都要隱瞞的人很可憐。



我們今天提倡絕不好高騖遠,只希望能將五戒十善做好,念佛就決定得生淨土。五戒十善是德行,將佛陀在經中的教誨真正做到,真正落實,那就是品德的修養。念佛堂還是要去,五戒十善修好了,持戒念佛。在念佛堂是屬於影響眾,認真念佛,解行相應,令初學之人生起信心、歡喜心,這屬於自行化他。



一般人對出家人格外尊重、敬仰,不管你有無德行,穿上這身衣服,人家對你的看法就不一樣,你是佛弟子。所以我們要常常反省,我像不像佛弟子。怎樣才像佛弟子?天天接受佛的教誨,天天奉行佛的教訓,這就是佛弟子。經裡常講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受是對於佛所教的完全接受,能信、能解、能行;持是保持,天天做,時時做,一時一刻都不放鬆。



我的觀念是出家人要住廣單,一般講通鋪,睡覺的時候大家互相看著,所謂是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」,自己會約束自己,不可以放逸,道業才能有成就。如果一個人一個房間,就會放逸、懶散。從前寺院叢林,年歲老了,行動不方便者,才能有一個小房間。這是佛家講的「依眾靠眾」,自己煩惱重、習氣重,沒有辦法約束自己,希望靠大家的幫助。



佛法裡非常重視這個方法,這不是釋迦牟尼佛提倡的,是中國百丈禪師、馬祖道一和尚二人提倡的,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。世尊當年在世,學生的智慧德行很好,都接受佛的教誨,各個都能認真修學。但是僧團還是做一個模範給我們看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每個人在樹下打坐,休息養神,也是互相看著。我們要能體會這種作法,這都是提供我們現前修學的好資料,能避免盲修瞎練,避免種種錯誤、過失,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,幫助社會大眾。

請繼續按下列youtub 欣賞

放生0830


放生0830-1


放生0830-2


放生0830-3


放生0830-4


放生0830-5


放生0830-6


放生0830-7


放生0830-8


放生0830-9


放生0830-10


放生0830-11


放生0830-12


放生0830-13


放生0830-14


放生0830-15



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

訂閱 文章 [Atom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