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

 

如本法師的影塵回憶




影塵回憶

這本影塵回憶之書,說明世間本來空幻不實,一切無非無常在演變,描述出我一生的過程,歷盡如影塵般的空幻,使我覺悟人生,從中有道不盡的辛酸淚痕,從出生、童年、長大、求學、歸依佛門、出家、弘法、法王講堂創立,一幕又一幕的延續下去,所經歷的好與壞,是與非,善與惡,在我腦海中時常激起回憶,有如再度經歷其境的感覺,如歷史重演一般。
過去的一段人生已成過去,始終不得追回,所留下來的,僅能讓我帶來內心影塵回憶。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往事,往事只能回味,卻無法重回舊夢,畢竟,這是一個因緣的世間,免不了緣生緣滅,一切人事物,都在緣生緣滅中起伏不斷;換句話說,世間所存在的一切,沒有一樣東西能夠永恆不變的,是無常的,是不得自在的,是幻化不可得的。

金剛經云:『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』

世間如影如塵,空幻不實,這是世間的真相,世間空幻不實,不是神權所變化,更不是佛菩薩所創造。有佛無佛,世間本是緣起空幻。

涅槃經云:『一切凡夫乃至聲聞辟支佛等,於一切法見有定相。諸佛菩薩於一切法見無定相。』

這段經文說得更清楚,道盡世間真相,更無有疑。接著,佛陀又大慈悲闡述人間真諦:

涅槃經云:『譬如屋舍,從眾緣生,無有定性,見諸眾生,四大五蘊之所成立,推無定性,無定性故。菩薩於中不生貪著,一切凡夫見有眾生,故起煩惱。』

總歸幾句話,人生觀也好,宇宙觀也好,都是緣起而存在,終了,還是緣滅而消失。

我將影塵回憶一一敘述出來,能使這面鏡子做為我個人的省思,痛念人生無常,如夢如幻,更能堅固我的菩提道心;同時,有緣之善信,依我為例,也能正確認識人生的空幻,紅塵滾滾無了時,苦海茫茫,一望無際,因此,能自覺省悟,回頭是岸,是為所祈!




我誕生了

       諸佛菩薩是乘願再來,我是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深重再來,同樣來人間,意義卻不同。

  慈母告訴我:民國四十四年七月二日,是我誕生的日子,出生地在高雄縣內門鄉東埔村龍潭,時間是夜晚九點許,沒有瑞相,沒有天樂鳴空,更沒有檀香味,談不上什麼好日子,一落地就大哭不停,隔壁的居家跑出來一看,不但沒有隨喜功德,反而說了幾句:「該死!該死!世間又多了一位業障鬼,世間那麼苦難,將後日子夠你受啦!」幸好,我還小不會講話,不然就回答他說:業障深重,身不由己。

  時間總是會過去的,後來,慶幸長大,母親把這些話告訴我之後,我深深覺得,人的命運好與壞、尊與卑、富與貧、美與醜、智與愚、成與敗、得與失,的確千差萬別,命運的由來,一切無非自作自受,造什麼因(梵語hetu)!得什麼果(梵語phala),心裏不滿別人或怪社會國家,這是沒有理念的作為。

  嚴父姓張名忠意,在日據時代,受過高等教育,慈母姓陳名測,是耕農的世家,就在這種情況之下投生張府,或許就是佛門所說的緣份罷!家境清寒家住高雄縣內門鄉東埔村龍潭,僅以三分地耕農,又是荒田,沒有辦法種植豐收的五穀,全家人有八口,經濟相當貧困,年年月月接受一級貧民救濟,接受救濟還吃不飽,因為每天所吃的不是飯,而是蕃薯干,蕃薯干不太好吃,不容易吞嚥,有時候吞得兩個白眼珠往上吊。

  偶爾蕃薯干參一點白米,兄弟姊妹為爭得白米飯,彼此吵得很不愉快,甚至打架,父母親往往比較照顧年少的弟妹,假使爭白米飯,往往罵兄姊幾句,要他們忍讓弟妹,不要搶著白米飯,年少的弟妹還小,能養活或養不活還是問題!

  母愛畢竟是母愛,話未說完,雙眼淚珠直流不停,哭泣哽咽,酸淚往內吞,我排行最小,看見母親流淚哭泣,似懂非懂向前詢問:媽媽妳為何要哭?

  母親說:『家境清寒,兄弟姊妹為爭白米飯,養活你們實在不容易,媽媽有苦難言,接著,又淚流滿面。』

  那時候的我正是七歲,聽母親這些話,當時的心境,似乎有點同感,不知不覺就流出眼淚。眼看著母親的臉龐,是多麼的憔悴,頻頻流露出一付苦命相,值得同情,夠可憐!

  貧困的家庭,在飲食方面比較簡陋;穿著方面樸素而且又貨廉;新三年、舊三年、補補又三年,外出用徒步的,所以兄弟姊妹的身體很健壯,很少生病,唯有這點最殊勝。

  住的方面,遷居數次,戶口常變更,身分證填滿又換新,新的填滿又換新,居無定處,曾經遷居恒春山上,是茅屋編織而成的房屋,一旦下大雨,屋內常滴水,就拿臉盆讓落水不停而滴,夜裏睡覺可聽聞臉盆的滴水聲,滴答滴答響著,帶有輕脆浪漫的韻律。

  夏天一到最怕颱風的季節,茅屋蓋在山腰之處,有一次被颱風吹得半倒,正在颱風暴風圈內,全家人束手無策,緊張得寒心懍懍,不安又無奈,幸好家人無恙,颱風過後,馬上搶修補救,堅固加強。

  不久,颱風轉移菲律賓呂宋島,台灣氣候逐漸晴朗,民國五十一年八月某一日,晴空萬里,日正當中,氣候特別炎熱,家人都外出,唯留母親一人在茅屋裏,慈母正午睡之際,半醒半睡矇矓中,突然聽到外面有火焰呼呼之聲,心裏似乎有點預兆,由床上爬起來,往門外眺望,不得了啦!廚房正燃起熊熊的火炷,本來無風吹動,火焰盛大之下,形成旋風一股,風火交加,如火加油,一陣又一陣的旋風吹動火焰,在短暫的十分鐘蔓延大廳與臥室之處。

   可憐的母親身體相當衰弱,病苦纏身,行動諸多不便,想不到的事竟然發生了,整座山唯有一戶人家,求救不得,心亂如麻,不知該如何是好!

   茅屋燃燒了三十分鐘之久,兩棟茅屋垮倒了,成了灰燼,母親心亂又恐怖,只在屋內搶出兩條棉被,一切資生用具皆燒得盡光,家境貧窮有一個好處,火災再幾次都沒關係,反正沒有珍貴的東西可讓火災所燒;貧窮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不會被小偷偷竊的嫌疑。

   業障(梵語 karmavarana)深重就自然會感召貧窮的果報,無量劫前沒有廣造一切善業,沒有廣行喜捨布施,生生世世就得潦倒貧窮的果報,我在幼年的時代,不論是食、衣、住、行,都不如意,處處困境,吃不好、穿不好、住不好,這就是活生生的果報,業障現前的見證。

  諸位可想想看,住在不經颱風一吹的茅屋,已經夠可憐了,還來了火災侵襲,兩棟茅屋燒光,家人走投無路, 露天而居 。
   華嚴經云:『假使百千劫,所做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』

   這是全家人的共業,誰也頂代不得,所謂:天有不測風雲,人有旦夕禍福;禍福無門,唯人自招!

童年回憶

       童年的時候,自知心地善良,沉默寡言,智商不高,反應遲鈍,常被人欺侮,不善於外交,但具有一顆正義感之心。

   記得八歲的時候,在學校就讀國小二年級,有一天放學回家,突然在路邊看見有七、八個同學圍著一位男同學,拳打腳踢,只見這位男同學直喊:對不起!對不起!其餘的時間直哭不停,但是八位同學還不肯罷休,繼續歐鬥下去!

   我看情況不對勁,勇猛衝過去,向前問個清楚:我說:『你們怎麼可以八個人打一人呢?到底發生什麼事情?有話好說!』

  有一個同學開口道:『張正坤你少管閒事,沒有你的事情,滾開!』

   我說:『你們不把事情說清楚,又要八人打一人,太不講理啦!』

   話尚未說完,只見一位同學很凶狠的一拳揮過來,打中我的胸部,有點疼痛,我是農村子弟,身體很強壯,內心一股強而有力的正義感所燃燒:

   我又開口說:『各位同學!放他一馬,饒他一次!』

   旁邊一位同學又故意用腳重重的踢他一頓,這位同學已經爬不起來了,我就不顧及那麼多,一個人打不過八人,但只要從中抓出一位出來算帳,可遏止七位,就在這個時候,我奮勇的衝過人群,抓到這位故意用腳踢的同學,我右手打過去,正好打中他的下巴,當下流出鮮血,門牙掉兩顆,他忍受不了這一拳的痛苦,一時蹲下去。

   旁邊三位同學又衝過來,向我的頭部及胸前打擊,我一剎那間閃開,又被我抓到一位同學,我狠狠的一拳打中他的鼻樑,鼻樑當下被打斷,一股濃血又噴出來,接著在這位同學的肚子用腳一踢,結果堪受不了,暈過去了!

  旁邊六位同學看了之後,心有餘悸,恐慌不安!其中有一位同學說:『陳金龍你上,你是老大,你比較勇敢,對不對!』

  陳金龍說:『廢話!我沒說,我跟你開玩笑的,你上啊!』

   他們六人看情況不對勁,彼此推來推去,都說你衝啊!你上呀!結果一起都不敢再妄動,在那時候,我有點失去理智。

  我再開口道:『有種你們六個人一道衝過來,不然,被我衝過去,你們六個人都不好受!』

   我雙手握緊拳頭,口喊著:你們該死,正要衝過去的剎那間,六人見情況不妙,即刻逃之夭夭,不見蹤影,被我打傷的兩位同學跑不動,我移動腳步靠近他們身旁,兩位一直叫不敢了,下回不敢了。

   我扶起兩位,送他們回家,同時也送柀歐打這位同學回家,回到家裏,每個人都不敢說在學校打架,都說不小心跌倒碰傷,九個人全部說謊話,我也不例外。

   事隔第二天,有同學向老師密告,我被處罰蛙跳二百公尺,清掃廁所一星期,級任老師是女老師,她處罰同學很嚴正,但也有慈悲的一面,當我被處罰過後,把我叫到辦公室開導:

  老師慈悲而說:『學校是學府,是教人斷惡向善,是樹立端莊人格,淨化每個人黑暗的心理,使之清淨光明,學校不適合打鬥的場地,知道嗎?做錯事情總是難免,但是肯懺悔,也是好人,以後不要再歷史重演了,明白嗎?』

   我說:『謝謝老師教誨!以後絕對不會有鬧事打架之事,請老師放心!』
   這是小時候,因具正義感而召來的麻煩!

苦難的求學時代

       由家境貧困所致,為求生存,四處遷居,因此,求學也隨著有所困擾,固然在內門鄉出生,卻無法在內門國小就讀六年的課業,竟然為了要讀六年國小畢業,總共遷住轉校五處之多,轉校讀書的過程最為苦難,為了要適應環境,適應課程,乃至適應人事,須要有一番的掙扎。

  時時反省自己,量量自己,總覺得自己的業障太重,福報夠差,智慧膚淺,人生過得很坎坷,國小讀畢業就轉校五個地方。

  首先由內門鄉內門國小開始讀起,讀到二年級上學期的時候家庭為生存的原因,因此,遷居屏東縣車城鄉的山上,山上的學校只有一間,是迷你型的學校,沒有二年級,只有一年級的課業,可憐的我,又從一年級開始讀起,浪費了兩年的光陰,不過還好,多讀兩年的書,比別人多開竅一點,一直到三年級的時候,學校頂多可讀到三年級,四年級必須到山下的保力國小就讀。

  身不由己的我,由父親安排,到車城保力國小讀四年級,住在父親的朋友之家,心酸痛苦之事,就在這地方開始輾轉下去了,還不很懂事的十歲小孩就居住他鄉異里,一時很難適應,不論環境、人事、水土,一一不能習慣。

  雖然很勉強上學讀書,放學回來,功課作完,每當躺於床上時候,心裏非常思念雙親,以及兄弟姐妹,有時夜不能眠,有時做惡夢,有時候獨自一人,躲於廁所或無人看見之處,卻偷偷哭泣,深怕人知。
  有時候,看見別人父母親照顧自己的兒女,自己卻孤苦伶仃寄托別人家;時常受人冷言冷語諷刺、輕視、欺侮,一切有苦難言,有道不盡詳情,更受盡種種不平等的待遇,寄托別人家,有誰能讓我訴說呢?情緒常不穩定,痛苦事綿綿密密,如人飲水冷暖自知。

  在保力國小讀了四年級,不久之後,又遷至內門鄉西門國小讀五年級,就住親戚家裏,這一下更慘了,雖然是親戚之家,所受之苦與心酸淚,遠超過前面數倍。

  來到這個地方求學,精神投入讀書之外,放學回來必須牧羊放牛,有時候是半夜出發,因為山上的造林地,是國有財產局的,放牛吃草必須選擇半夜,山地有管制,怕牛破壞造林之故。

  住別人處,自己做不了主,受人支配,夜晚幾乎每天放牛上山吃草,出發前若遇到農曆十五夜的時候,我都求佛菩薩保祐氣候良好,不要陰天,更不要下雨,我把功課帶到山上,順著牛吃草的時候,自己打開書本,如此殷勤而讀書,或作功課,日日如是,月月如是。

  上山的時候,一定要把棉被毯子一起包好,揹著一大包裝備,趁著夜深人靜偷趕牛上山,這樣的日子有一年,如果夜間偷放牛上山吃草,當晚也在山上露天而睡,受夜間露水凍結,早上睡醒常有頭痛的現象,乃至常感冒,濕氣太重,骨節常酸痛。

  住在親屬家裏,離家相隔幾百里路,當節日一到,雙親在我腦海裏,會覺得更思念。

  中國有一句諺語:『每當佳節倍思親。』

  上學是帶便當的,中午在學校吃便當,曾經有一天,在裝便當之際,親眼看見親戚的兒女便當裝有一隻雞腿,有一片雞蛋,多片的豬肉,我的便當卻裝進蘿蔔乾,竹筍干,高麗菜干,一切都是干,全部菜類;他全是肉類,兩者之間實在太不平等了。

  今天反觀往事,反而覺得這樣更好,我吃素菜沒有造惡業,他吃肉類,反而造更多的惡業哩!實在皇天不負苦心人。

  有句俗語說:『佛祖疼憨人。』

  不愉快而又勉強在親戚家讀完五年級的課程,這一年期間,由痛苦再轉增憂鬱,由憂鬱進入消極,體重逐漸下跌,身體的折磨固然勞悴,心理上更煩慮,處處不如意,步步傷感,有好幾次想放棄學業的意念。

  我時常獨自在月下反省:我這條爛命,前仆後仰,狼狽不堪,從未片刻稱心如意,生不如死,同樣生活在這空間,為什麼別人的命運能如意自在,家境安祥無恙,潦倒的我,處境甚苦,四面楚歌,時也!命也!運也!

  當時沒有學佛,對人生觀與宇宙觀絲毫不懂,內心有困惑無從問起,悲憂從心起,從國小一年級到五年級是我傷心哭泣最多時期,工作夠忙也哭、太閒也哭、如意也哭、不如意也哭、受冤枉也哭,有點不正常,好像唯有哭才能解決我的處境,別無法門。離鄉背井,遊子之心,孤鳥插人群,沒有好因緣,不想而知,對童年求學的孩子,心靈上始終無法平衡,創傷累積多,情緒化在所難免,就這麼樣,悠悠過了五年級的學業。

  國小六年級又再度轉校,到屏東市勝利國小就讀六年級,是我大哥家裏,我是鄉村農家子弟,貧窮樸素,生活圈內極為單純,青春期發育比別人慢,別人說的話有時聽不懂,為人處事不靈巧,反應遲鈍,舉一不知反三,很像老粗,笨頭又笨腦,沒有什麼特殊的優點,唯一的好處,就是四肢發達,頭腦簡單,忠實帶有憨憨的形像,同學都叫我憨牛,身體強壯,所以一年四季很少有生病的時候。

      我是名副其實的鄉下佬,來到繁華都市,有好幾月一時難適應,都市馬路多,車輛多,常迷路,對都市景觀充滿好奇心,有一次,我走路到市區逛街,道路來往的車子很多,不知道十字路口紅綠燈是什麼意思,當下闖紅燈,路旁的交通警察吹哨子,走近我的右側,我很悠哉的吹口哨,我內心根本不知道這樣走過去叫做闖紅燈。

  警察先生對我說了幾句話:『小弟啊!你想死啊!闖紅燈還不知道啊!你母親年輕還可生育,不然你闖什麼紅燈!』

  警察對我說的話,我還是聽不懂,還以為對我友善。

      我回答他說:『我聽母親說過,她不想再生孩子了,孩子多,會把父母雙親累死,而且我這麼年輕,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死,你怎麼可以胡說八道!』

  小孩子不懂事,有話直接回答,把警察先生氣得連連搖頭。

  他又開口道:『真倒霉,一大早就碰到小蘿蔔頭,真氣人!』

  都市人口多、房屋多、車多、遊玩的去處也多、我深深覺得,是人適應環境,然後慢慢改變環境,不是要環境來適應人類,假使馬上要求環境來適應人,那麼往往會帶來不如意的煩惱,因為這是一切人類行為所造作的世間,形成一股強而有力的共業,這個共業世界,有許多不能稱心如意的人事物,一切不斷的遷流變化,留不住、追不得、捨不掉,有時候很無奈,無奈又能奈何!畢竟,這是時代的潮流。

  我們應該深入理會,透視這個世間的真相,才不至於迷惑世間,乃至造業墮落紅塵,畢竟,花花世界易令人迷惑不堪,心神顛倒,常有難以自拔的危機!

  六年級讀畢業,緊接著就是讀國民中學、高中,這段期間比起五年級前較為好轉,在學業上,人事上,身體健康情況,一切都上了軌道。

  我在求學過程,沒有上過幼稚園,不知讀幼稚園的滋味如何!一進入國小讀書,傻呼呼,智能特別差,曾經在國小一、二年級的時候,每次考完試放榜後,都是倒數第一名。

  老師說:『張正坤,你這次考試是班上倒數第一名,要好好地加油,知道嗎?』

  我那時候,國語還聽不太懂,當下聽到倒數第一名,內心很高與。

  我說:『請問老師,倒數第一名是不是全班最好的?』

  我話一說完,全班同學嘩啦一聲大笑不停,我不知道同學到底在笑什麼?只發覺同學們一直對我笑的態度不很正常。

  我就用閩南語請問隔壁一位女同學說:『同學們笑那麼大聲,什麼東西有那麼好笑?我怎麼笑不出來?』

  女同學說:『你說錯話了,所以同學覺得好笑,倒數一名就是全班最差勁的成績,前第一名與後第一名有差別,所以同學才大笑起來。』

  我說:『真的喔!難怪他們都在笑我,也幸好國語我聽不懂,如果聽得懂反而更不好意思,你說是不是?』

  話一說完,連那位女同學也同樣捧腹大笑,她的笑可能對我所說的意思,也認為蠻有道理。

  在我的記憶當中,這位女同學是最照顧我的,我時常在下課的時候,很低聲下氣,請她發大慈悲心來教我念ㄅㄆㄇㄈ,她義不容辭,很肯細心教我念注音符號,三十七個注音符號就是她教我學會的,國語聽不懂,就請問她,在學校的課業幾乎幫我不少忙,為我解除學業的困惑,真是功德無量!

  長大以後,有一次召開同學會,大家聚集一起閒聊之下,聞知這位女同學在一場大病中逝世,年齡約十八歲。當時聽到這種噩耗,內心有一陣一陣不舒服的感覺。我心裏想著:這位同學心地善良,又很孝順父母親,在學校裏功課非常好,我承蒙您的教導學業,是位恩人,怎麼靜悄悄的走啦!人生實在太無常啦!無常最無情,無情最無奈,無奈最悲痛!

  我的求學歷程是艱難的、苦學的、辛酸的、坎坷的,讀書求學有始必有終,有開幕必有落幕,我喜歡讀書,由於環境夠差,逼得求學過程充滿心酸淚痕,所能敘述僅提一、二,累積多年求學的苦難,絕非三言兩語所能含概而盡,千言萬語,千頭萬緒。

  我一生當中,不虛求名望,不虛求世間塵埃之欲樂,只求得內心的寧靜、理念、和諧、統一而已!


第一次踏入佛門的感覺

       就讀高中二年級的時候,有一天有一次,得聞屏東東山寺有講經的法會,我有意無意的心,走入大雄寶殿,正好東山寺的出家師父們在做晚課,世俗人是否能進入大殿參與做晚課?心裏無知!我那時候,鼓起勇氣走進大殿,站在適當位子,師父們唱誦經偈很莊嚴(梵語vyuha)而且脫俗肅穆,一陣又一陣的梵音之聲,每一聲一句都貫入我的耳內,我雖然不會唱誦梵唄,聽了這幽雅脫俗的唱念,當時,我情不自禁的流下淚珠,又加上我雙眼望著三尊佛像,那三尊佛像莊嚴殊勝,在無形中,整個情緒被佛的莊嚴相所攝伏,不知不覺,哽咽哭泣,深怕人知,獨自溜出外面,大哭一場,現在我才明白,這種現象,就是佛門所謂的善根大展流露。

  第一次踏入佛門,進了大雄寶殿參加晚課,當下的哽咽哭泣,這就是佛門所謂的善根大展流露,善根的存在,不是這輩子才有,已曾無量世前就有種下善根之因,今生有機緣再度遇到三寶(梵語tri-ratna),遇到佛寺的點點滴滴之事,心生歡喜,善根當下流露,得未曾有,能把過去世所種之善根再度鉤引出來,揭發出來,讓這未成熟的善根,繼續萌芽、開花、結果。

  當天晚上公佈七點半要講經,主講法師是上樂下果老和尚,講題: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。那天晚上七點半準時開講,由幾位法師信徒迎請和尚陞座,老和尚身著大紅祖衣,很穩健的步伐,徐徐陞座,威儀十分莊嚴。法會開場先唱香讚,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,以及開經偈,而後老和尚開始宣揚金剛經,聲音宏亮,義理分析細膩,段落分明,和尚弘法神情灑脫自在,鏗鏘有力,據理而說,如瓶瀉水,淘淘不絕,辯才無礙,又如湧泉似的流露出清淨妙法,使台下的聽眾,聽得法喜充滿,各個皆由煩惱之心轉變為清涼之心;由迷妄之心轉變為正覺之心;由痛苦之心轉變為快樂之心;由千千結之心轉變為心開解之心。

  老和尚的慈悲與辯才,莊嚴的神情,一一流露在無數的佛門四眾眼前,我在那時刻,聽得很入神,津津樂道,內心相當寧靜,分分秒秒都相當快樂,在這種善根流露的當下,

我默默的向十方諸佛,莊嚴的三寶,發大誓願:誓願云:『弟子有緣聽聞如來正法,如貧得寶,如暗遇明,如獲歸程,轉迷為悟,受用無盡,法喜充滿,得未曾有,將後因緣具足,要剃度出家(梵語pravajya)身披袈裟,辦如來事,一心作沙門(梵語sramana),為上求佛道而努力,為下化眾生而立願;眾生之苦,如我之苦;眾生輪迴生死,如我輪迴生死,彼此無有距離,度眾生所有一切艱難,從中不生怨言,不說一句疲勞之語,直到一切眾生解脫生死,得證菩提,我願方盡,十方三寶為證,阿彌陀佛!』

  誓願發完,由衷的法喜,這點心願是我將後出家的泉源,也是原動力,也是我無量劫前的菩提聖因,今生遇到三寶,又再度萌芽與發展下去而己!
  時間分分秒秒過去,只覺得一剎那間,一個半小時的講經法會,即時結束,如是好幾天的弘法,把佛法闡揚得讓信眾心服口服,大家都發菩提心(梵語bodhi-citta),行菩薩道(梵語bodhisattva-carya)的願力更加堅固,每天將弘法之功德,普遍迴向莊嚴淨土,迴向一切眾生,離苦得樂,乃至破迷啟悟,共登覺悟彼岸。
   上樂下果老和尚善講金剛經,他在中國大陸大江南北四處講經,乃至來台灣廣度眾生,幾乎開講金剛經這一部,所以,佛教界的大德們,尊稱老和尚為金剛和尚。
  老和尚本身五官端莊,容貌飽滿,宣揚佛法之際,句句流露出菩薩的心腸,他時常提及修行者,若能與金剛經的教義相應,必定成佛足足有餘,因為,金剛經是一部般若空慧的聖典,能令修行者,了知世間一切諸法空無自性,畢竟不可得,如幻如化故!
  如來說空的道理,有兩種含義:
  第一:是要大地一切眾生,能正覺諸法本來空性(梵語sunyata),了不可得故。
  第二:如來說空的道理,要令眾生破除內心的貪執諸法,眾生一向執著諸法的實在性,不知世間諸法空幻不實,因此,如來(梵語tathagata)廣說一切諸法空性,為令眾生能破除執著故。
  基於這點重大教義,老和尚深知金剛經是佛門四眾弟子,必讀必備必行,乃至必證悟的聖典。
  自從那次聽老法師講經法會過後,我對佛法有更深的體會,菩提心(梵語bodhi-citta)也在那次講經法會,有更進一步的純熟,奠定將後我弘法的星星之火。
  當我懂事以來,第一次踏入佛門的感覺,就有這麼大的震撼,似乎得到了歸宿,入了佛門大殿,總覺得親切非常,如同迷途歸家一般的喜悅,內心深感慶幸能遇到佛法,曾經法喜充滿,而多次流露善根之淚,乃至不斷的發大誓願,要在今生此世好好修行,不得空過歲月,不得捨離三寶,今生是最後的一生,窮生窮劫之輪迴(梵語samsara),要在今生了辦,不得有來生投胎的意念,今生是最後的一世,所以這一生是生死輪迴關鍵所在,不得馬虎,不可懈怠,乃至不斷的發大誓願,要今生就成就出家大事,為辦生死而奮鬥,為度化窮窮無盡眾生而立志。
  這是我第一次踏入佛門的感覺,同時,立誓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結果每一個願,都能逐漸的成就,這不愧是佛門所說的,有願必成,願是果的原動力,展現出一連串的事實,種如是因,必成如是果的見證。
歸依三寶

      聽完老和尚講經過後,我的善根時時刻刻常流露,人生無常(梵語anitya),世間危脆,更能引發我的覺悟。


  不久,我就歸依了三寶,做為佛陀在家佛門弟子,或許是善根流露原因,一旦歸依了三寶,連連法喜充滿持續有一個多月之久,日夜不間幾斷的喜悅,腦海時常回憶起歸依恩師對我開示三寶之義:『所謂三寶者,就是佛寶(BUDDHA)、法寶(DHARMA)、僧寶(SAINKLESA)是也。

  歸依三寶要以三寶為師,所謂歸依佛以佛為師,歸依法以法為師,歸依僧以僧為師,也就是說,歸依佛門有三個對象,只歸依佛寶,不歸依法寶與僧寶,也不能構成歸依的條件。

  同樣的理由,假使僅歸依法寶,不同時歸依佛寶與僧寶,也不能構成實質的三寶弟子;若歸依僧寶,而不歸依佛寶與法寶,也同樣不能堪稱名副其實的三寶弟子。

  三寶佛門弟子,一定要三寶同時歸依,缺一不可,有如寶鼎,寶鼎是三足鼎立,缺一足不但不穩定,同時,有垮下的危機;我佛門弟子,歸依三寶實質本義,亦復如是。

  歸依師又繼續的開示三寶之義,我佛門弟子,歸依三寶之後,不得歸依天魔外道,應該一心一意安住在如來正法中,為勤求出離生死而努力。

  千萬要記著:歸依在三寶,實踐在三寶,成就在三寶;換句話說,離開三寶的話,請問要歸依什麼東西?實踐什麼東西?成就什麼東西?所以說:『三寶是佛門弟子所歸依之處。』

  成佛之道云:『歸依處處求,求之遍十方,究竟歸依處,三寶(梵語tri-ratna)最吉祥。』

  在我未出家前,恩師對我的開示,我都一一牢記在心底,不敢忘懷,所以,今天我能夠出家修行,我對歸依恩師,有莫大的懷念與感恩,我現在唯有好好修行,努力不懈的度化眾生,這樣一來,才能如實報答恩師,乃至他老人家對我的悲切與恩惠。

  自從我歸依三寶之後,早晚定有功課,除了功課之外,我平時二六時中一律稱念佛號,佛寺裏若有法會,須要我幫忙的地方,一律義不容辭,比方:佛寺要講經,須要排桌子,我就很虔誠聽師父吩咐去做。

  大殿須要拖地板,我就一心一意拖地板,令大殿地板清淨光潔;法會期間,很多信徒到寺裏用過午餐,所留下未洗的碗筷,盤子與湯匙,我皆一一收下,邊洗碗筷邊念佛,越做越法喜,內心善根越流露,當下又種下更深的菩提善根,這叫做三寶門中福好修,一文喜捨萬文收,功不唐捐。

  今生能歸依學佛,又能在三寶門中廣行善事,乃過去生中就已種下無量善因,承蒙善因現前,與三寶相遇,今生才有如此的福報哩!

  同樣的同理由,又可將今生的善果當因來培養福慧,如此,佛門叫做:以福培福,以慧培慧,福報將會廣大得不可思議,智慧(梵語jnana)亦不可思議,因為,佛門就是福慧雙修的法門,福與慧圓滿,就是成就無上佛道的時候。

  我喜歡選擇一般人所不喜歡做的事,比方:廁所之類,廁所是最骯髒,最不清淨的地方,別人往往不喜歡清掃,而最喜歡在佛前擦佛桌,拖大殿地板,乃至擦拜墊等事。

  我知道我業障深重,沒有福報,智慧膚淺,所以,我最喜歡找廁所來做,清掃廁所最容易消業障,最好培福之處,但一般人卻不知道這個道理,清掃廁所功德與利益,幾乎被我得到了,我勇往去做,毫無猶豫,別人還不知不覺,甚至說我傻,說我愚昧無知,我自己懂得清掃廁所的道理,心裏有數,內心清楚無惑。

  諸位同參們!清掃廁所有兩種不可思議的功德:

  第一、能令眾生低聲下氣,降伏我慢,消除貢高我慢之心,普得內心平等故。貢高我慢之人,往往不易低聲下氣做清掃廁所的工作,高高在上,低不下頭,這種人如何來學佛呢?

  釋迦牟尼佛(SAKYAMUNI BUDDHA)證成佛道之後,隨著,王宮裏面有七位王子,也追隨佛陀出家修道,佛陀知道王子在王宮裏養尊處優,又是大富大貴,個性剛強,不易低聲下氣,因此,要學道就特別障礙,剛出家修行,免不了一時無法與大眾相處,自命清高,佛陀慈悲剛出家的七王子,就令王子清掃大眾用的廁所,以降伏貢高我慢之心,令貢高我慢之心能低聲下氣,如來一來,才能達到平等之心,就能與如來正法相應。

  同樣的理由,如果七位王子出家,仍然養尊處優,貢高我慢的話,怎麼能夠學佛入道呢?豈不是漂流在佛法之外,與如來正法無緣!永遠無法證成菩提嗎?

  第二、能與一切眾生廣結美好善緣故。比方:你上廁所,廁所是他所清掃的,豈不是他已經跟你廣結了善緣嗎?假使一天有十個人上廁所,他就得到十人的功德,有一百人上廁所,他可得到一百人的功德哩!

  正因為如此,所以,我入佛寺,在適可的情況,都選擇清掃廁所這份功德,畢竟,法法平等,法無高下,法無有比故。

  正信佛門弟子,一旦歸依三寶,要懂禮敬三寶,禮敬佛寶而不禮敬法寶與僧寶者,稱之不如法;禮敬法寶而不禮敬佛寶與僧寶者,亦稱之不如法;禮敬僧寶而不禮敬佛寶與法寶者,稱之不如法。

  是故,三寶乃佛教的全體,缺一不可,一即三、三即一,佛即是法、法即是僧,佛法僧三寶彼此正等無異。

  大藏經云:『佛在僧數。』

  表示僧團是佛陀慧命的擴展與延續,又何況佛陀本身也是出家人,是整體僧團中的一份子,也是僧寶,所以佛寶也是僧寶;那麼,法寶由佛陀所證悟,由佛所宣揚,是故,佛寶亦是法寶,法寶由佛寶而來故;佛由法而悟,由法而生,由法而證,是故法即是佛。

  學佛者當下能低聲下氣,禮敬三寶,這是很不容易之事;若禮敬三寶能自在,這自性功德是不可思議的,剛學佛者,要做到禮佛禮法禮僧,身心能自在者,實在要下很大的功夫:

  過去有一位學佛不久的居士,已經歸依三寶,平時對禮敬三寶的觀念不清楚,正念始終提不起來,有朝一日,這位虔誠的三寶弟子,來佛寺找我,對佛法教義不明白,要我開示佛法。

  首先,請法師開示必須禮敬僧寶,這是佛門中應有的禮儀,由於這位居士平常沒有禮敬僧寶的觀念,於是內心相當不自在,雙眼觀望四周一環,禮敬僧寶深怕別人看見,四周沒人的情況之下,以最快的速度,連忙五體投地禮敬僧寶,再以最快的速度,馬上又爬起來,雙目注視四周圍,哇!還好!幸好旁邊無人,沒有被人看見,假使給別人看見了,這是多麼不好意思,尷尬!害羞!自尊!

  我站在他的旁邊,他的小細節小動作,我看得一清二楚,當時的我,內心有許多說不出的感想:『這位虔誠的居士何苦呢?為什麼不理念又穩重的禮敬僧寶!卻心慌意亂,而且不自在的禮敬僧寶,實在太辛苦啦!這麼一禮敬僧寶,他因恐怖顫慄而死亡的細胞,不知有幾萬個單位?

  可憐的仁者!實在有必要對三寶有所正見,理念三寶實質本懷,如此一來,對自己會更上一層樓,有莫大的助益與成就。』


我終於出家了

出家(梵語pravrajya)修行是我最大的願望,別無選擇,未出家前廣植福田,到佛寺培養福報,聽經聞法,閱覽經典,又在三寶前發出修行之願,今天能夠出家成就,就是發願的成就,有願必成。

  發願有多層的意義,大略而言有五種,何等為五?敘述如下:一、目標之義。二、希望之義。三、歸宿之義。四、力量之義。五、因果之義。

一、 目標之義

  修行者也好,社會上的人士也好,有學佛無學佛都好,我們要完成一件事,只要懇切的發願,依願而實踐,必定會如我們的願,如果不發願,就等於沒有目標可循可依,既無目標可依可循,怎麼能夠實踐我們理想呢?豈不是盲衝直撞,沒有方向,沒有軌道可著手!如何成就我們的事業呢?

  所以,每當我們發願之際,當下就具備有目標的含義。

二、希望之義

  發願當下,就已具足希望的含義,何以得知?因為發願當下就是希望能達成目的地,希望願的順利,有希望做起事情才有意義,假使活在世間,沒有一點希望,豈不是得過且過,行屍走肉,虛度光陰嗎?所以說,當人要有希望,沒有希望,活等於沒有活,因希望而活,沒希望亦等於人生交了白卷一張,空空洞洞來人間,又空空洞洞離開人間。

  人活在世界,若充滿了希望,他的生命是富裕的,光明的,乃至充滿活力的世界,所以我們說,當發願情況之下,已具足希望的含義。

三、歸宿之義

  發願當下,已具足歸宿之含義,何以故?因為在發願之際,我們了知發此願是為達成究竟圓滿,此究竟圓滿就是歸宿之義。

  比方說:我發願要成佛,乃至度眾生。結果我依願而行,最後終極確實如我所願,到達彼岸,這個彼岸就是歸宿的真義,是故,發願的當下,已具足歸宿的含義。

四、力量之義

  發願當下,已具足力量之含義,何以得知?因為在發願當下,有一股無形的精神力量支持我們,這股無形精神力就是發願而來的,使得我們的作為能得心應手,從中無所障礙,能逐漸突破我們的順逆之境,這一連串的作為,當下就是力量的法力在推動。

  那麼,力量從何而來呢?要知道,力量從發願而來,是故,每當發願之際,即已具足力量之要素。

五、因果之義

  當發願之際,即已具足因果之含義,如何而說呢?因為發願當下,固然是因的開始,何嘗不是要成就果的來臨呢?我們要正見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的真諦,才能如實理念因果的定律。

  換句話說,因(梵語hetu)是理,果(梵語phala)是事的圓滿;無因不成果,也就是無理不成事,事由理生;同樣的理由,無果不成因,果從因中來,也就是無事不生理。

  因與果是息息相關,不相捨離,如影隨形,始終在一起,無有距離。

  那麼,因果從何而來呢?就是從發願而來,起心動念就是因,起心動念的成就即是果,發願就是起心動念而來,同時起心動念就是因與果的推動與延續,若圓滿因果的過程,即是發願圓滿過程。所以,我們說,發願當下就已具足因果之含義。

  我出家之前天天發願,發願就能產生莫大的力量、目標、希望、因果、歸宿,因為每天發願,在八識田中每天種下出家的力量、目標、希望、因果、歸宿哩!

  到因緣成熟之際,不想出家也得出家,因為整顆心都是出家的因緣種子,這無形強而有力的出家意志,就會自然帶動我們出家修行,諸位同參!你們說是嗎?
  出家也必須具備無量劫所種的善根,以及今生所廣植的善根,兩者相輔相成,達到出家條件的成熟。

  高僧大德云:『莫謂袈裟(梵語kasaya)容易得,只因累劫種福田。

  因此,我們在學佛的歷程,要多種福田,多植善根,培福培慧,以促成將後出家的資糧!

  諸位同參們!善根有深厚與淺薄之分,善根有強與弱之分,善根有多世與少世之分,善根有早成熟與慢成熟之分。

  因此,在人生的過程,經歷一切酸甜苦辣,歷盡滄桑,有些人早覺悟,有些人遲遲才覺悟,甚至一生都不能覺悟,有些人一旦覺悟,當下就衝得快,萬緣放下,如野馬般的奔馳;但也有一些人進一步,又退一步,進退不定,不能提起勇猛精進之心。

  嗚呼!無常(梵語anitya)迅速,一氣不來便成隔世,生死業海至深無盡,一墮三塗萬劫難復,吾人何幸而得人身,又何幸而獲聞正法,今生不辦好生死大事,更待何生度此生死呢?

  所以,我們要趁此善根好好進修,勿怠勿忽,雜阿含經比喻世間有四等馬,四等馬比喻四等善根,何為四等馬呢?分別如下:

四馬警喻:

一等、顧見鞭影而馳。
二等、鞭著毛尾而馳。
三等、鞭杖小侵而馳。
四等、鐵椎刺傷著路。


一等、顧見鞭影而馳

  第一等馬,看見主人手拿鞭影,不待鞭打,就知道被打是很疼痛的,因此,就知道往前驅馳。比喻一等善根的人,看見別人受苦受難,自己不必受苦難,當下就知道人生無常,時勢變遷之速,自然善根流露,就知道修行,為證悟菩提而努力。這是第一等馬來比喻第一等善根之人。

二等、鞭著毛尾而馳

  第二等馬,看見主人手拿鞭影,還不知道要被打,一定要馬鞭輕著毛尾,才知道被打是疼痛的,因此,才肯往前奔馳。比喻二等善根的人,看見別人受一切苦難,不但不能覺悟,還須要受點芝麻之苦才能覺悟,因覺悟再修行。這是第二馬來喻第二等善根之人。

三等、鞭杖小侵而馳

  等三等馬,看見主人手拿鞭影,不但不知被打,而且馬鞭輕著毛尾也不走,要小小一鞭打,有疼痛的滋味,才肯往前奔馳。比喻三等善根之人,看見別人受盡苦難,不但不覺悟,而且自己也曾經受點小苦,也還是不覺悟,要到達受苦之際有滋味,才能覺悟人生之苦,因而發心修行。 這是第三等馬比喻第三等善根之人。

四等、鐵椎刺傷著路
 
  第四等馬,看見主人手拿鞭影,不但不知被打,還當作沒有一回事,不但馬鞭輕著毛尾不走動,而且鞭杖小侵也不走,非要鐵椎刺骨傷身,方肯奔馳。比喻四等善根之人,看見別人受盡一切苦難,非但不能自覺,而且自己也受了小苦,也還是無法覺悟,甚至再加點苦難,還是不能覺悟,一定要到苦不堪言,痛苦萬千,走投無路之時,才能漸清醒過來,善根才一一的流露,因流露才日益踏入修行的階段。這是第四等馬來比喻第四等善根之人。


  學佛之人對自已的環境、本身、和佛法,應有這幾點警愓與自覺。

  古德常云:『我見他人死,我心熱如火;不是熱他人,看看輪到我。』

  如果學佛有這種心境,看見他人死,自己的心熱如火,而不是熱他人,看看早晚輪到我;這是多麼能夠自覺,能夠迴光返照的一面寶鏡,又何嘗不是一匹第一等的良馬!又何嘗不是第一等善根人也!

  涅槃經云:『得人身者,如爪上塵;失人身者,如大地土。』

  在六道輪迴不息的我們,應該省思當人的可貴,不得任意捨棄難得的今生,若捨此身,思復為人,如高山頂上,胡亂垂線,而穿針孔;亦如大海浮木,盲龜伸頭,欲出板洞,其機緣之數,寥寥無幾!

  且一旦墮於餘道,學佛就困難了,不論天鬼地獄(梵語naraka),壽命都非常的久遠;即使墮入畜牲道(梵語tiryagyoni-gati),壽數雖較短促,卻恐輾轉多生,始終難以見佛聞法。

  如舍利弗在祇園精舍看見一隻螞蟻,已經過七尊佛之久,至今九十一劫,仍受蟻身,不得解脫。

  梵網經云:『勿輕小罪以為無殃。水滴雖微,漸盈大器。剎那造罪,殃墮無間。一失人身,萬劫不復。壯色不停,猶如奔馬。人命無常,過於山水。今日雖存,明亦難保。眾等各各一心(梵語eka-citta),勤修精進,慎勿懈怠懶惰睡眠縱意。夜即攝心,存念三寶(梵語tri-ratna)。莫以空過,徒設疲勞,後生深悔。』
  
出家剃度儀式

       出家(梵語pravrajya)剃度是人生最大轉捩點,是出離生死的關鍵,是轉凡入聖的起點。

 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四月八日是我出家的日子,晴朗的天氣,地點在桃園市三元街宏善寺,由恩師上淳下晧上人為我剃度,時間是早上八點,內心很達觀的意境,明白今天是在家與出家的剎那分界,內心很達觀的意境,明白今天是在家與出家的剎那分界,心裏默念著佛號,這是踏入佛門的第一關,落髮為沙門(梵語saramana)參加觀禮者寥寥四人,不盛況,不隆重,但意義深長,莊嚴肅穆。

  首先唱香讚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三稱),次誦大悲咒、十小咒、心經、摩訶般若波羅密多(三遍)。

  慈悲為懷的恩師開口道:『心源湛寂,法海淵深,迷之者永劫沉淪,悟之者當處解脫(梵語vimoksa);是故,三世諸佛離塵成道,歷代祖師不染世塵,故得天魔外道拱手歸正。出家之德 ,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,念佛如是,禮佛當情,爾今專情拜辭國王父母養身之恩,後不拜也。』

  剃度為我開示法要,句句聽得一清二楚,然後,恩師執持剃頭刀云:

  善哉大丈夫  能了無常路  棄俗取泥洹

  希有難思議  毀形守志節  割愛侍師親


  出家宏聖道  誓度一切人


  剃度恩師慈悲,在我頭上用剃頭刀儀式化剃三刀,口念著:

  金刀剃下娘生髮    除卻塵勞不淨身
  圓頂方袍僧相現    法王座下又添孫


 唵悉殿都曼多羅 跋陀耶 娑婆訶(三遍)

 歸依佛 得菩提道心常不退
 歸依法 薩般若得大總持門
 歸依僧 息諍論同入和合海
 
 
      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


  剃度禮儀前後三十分鐘,剃度恩師苦口婆心一再叮嚀:『出家的最終目的,在於證成無上佛道,因成就佛道而廣度一切眾生,十方諸佛皆如此,我輩亦如是;學佛之人,心裏要常存感恩報恩的意念,父母、師長、眾生、國家對我們有莫大的恩典,三寶是喚醒我們法身慧命的救星,學佛者必須緬懷報恩之念。

  今天你有緣分出家,要稟持初發心的動機,三界(梵語trayo dhatavah)無安,如同火宅,在道業上勇猛精進,不要怕順逆境的考驗,要深入經藏,悲憫眾生,以智慧突破學佛之障礙,最後,必成佛道。』

  恩師所闡述的佛法,我都一一牢記在心底,片刻未曾忘懷,畢竟,善知識難遭難遇:

  恩師又繼續開示道:『在家要有人格,出家要有僧格,人活在世間,就是這個格調最為尊貴;在家守護五戒(梵語panca silani),出家善持三壇大戒,堅持戒律就是最尊貴的人格與僧格;出家人不要任意攀緣在家俗人,千萬不得貪著名與利。

  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諸法,如膠如漆,易染污自性,貪不得,五欲六塵之法,無有實體,空幻如化,了不可得,佛門弟子若如是共識,將不受外境所轉,自性自然而定,因定發慧,因慧破煩惱,如是漸入解脫矣!』

  剃度恩師本身十三歲童貞出家。曾親近慈航菩薩,白聖長老,懺雲大法師...等等,由於年少出家,謙虛穩重,自己很肯上進,日夜鑽研戒律,深入經藏,可謂飽學之士,德高望重,四眾雲集,堪稱當今佛教界之龍象也。

  如本所以能出家修行,亦蒙恩師之點化,此恩此德為人弟子不可忘本,若忘本有失孝道,亦失佛門之傳承,罪過無量矣!

  當恩師為我取法號之際,特別強調法號意義:

恩師云:『如本者,如即是諸法如義,本者法性本具足,不可忘本,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本具足,更無缺欠,不可捨本逐末,棄佛性逐外境,不可堪稱如本;迴光返照,照見如如本性,是名如本。』

  恩師為我取如本這個法號,又解釋這名字,當下法喜充滿,高興得不得了,維持十多年,天天憶念師父為我取的法號,如此思惟,的確對道業上有莫大鼓勵與助益,功德無量!

  出家修行是一件神聖的使命,是轉凡入聖的鉅業,非小量小智所能為也,不但獨善其身,且還要兼善天下;不但自己要成就佛道;同時,也要呼喚一切六道眾生清醒,因清醒覺悟而來學佛,因學佛而成就佛道;如此自度度人,自利利人,人溺如己溺,自救又救人,這就吻合出家神聖之真諦與動機。

與朋友家屬的辯論

出家修行免不了有難關,障礙重重圍困,必須一一克服;但要出家與不出家關鍵所在,還是操縱在自己意志,別人動搖不得。出家已肯定之後,該辦的皆已辦,其它細節問題,可以慢慢解困,不要為了細節問題,而把出家的根本給否認掉,這豈不是很冤枉嗎?

  所以,既然要出家修道,千萬牢記一句話:不要捨本逐末,本末倒置,如此理念在心頭,始終不會有顛倒之事,帶來後悔或痛惜之後遺症。

  畢竟人生短暫,出家與在家在此一念分野,成與敗、得與失,賴此一念,一念定乾坤,一念定江山,一念定成敗,一念定在家與出家。

  人的一生,往往只有一次機會,機會一失,調頭來已遲,追不上趕不及,成千古恨,歷史上豈不是有如此事例,所以說: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,不可不慎!

  理智與感情始終是一體兩面的,理智之時無感情,感情之時無理智;理智之時,心地光明,無束無縛,自由自在,解脫自得;感情之時,內心憂悶,煩躁不得自在,心性自縛自束,痛苦綿綿。

  感情淨化就是理智,理智被庸昧愚癡所遮蔽,理智即成感情;感情與理智是一心作,心能理智,心也能感情,理智與感情的作為,完全操縱在我們的心,看我們如何來處置而已!

  出家修行是理智的作為,要負荷這理智持續不斷,乃至不動不搖,實在不容易,因為,無量劫來,眾生皆依五欲六塵為命,分秒不得捨離五欲六塵之樂,染心生塵,貪著慾望,當作本來該如此,人生不以五欲六塵相依為命,要依止什麼?內心的惆悵,寒心恐怖,於是,不得自在!

  出家就是徹底淨化感情的束縛,解脫貪瞋癡煩惱的毒害,依如來正法,正見人生真諦與宇宙真諦,使內心的無明淨化,對世間無迷惑.就不至於造一切惡業,而召感一切苦果,因此,帶來種種不如意,隨業漂流,浪跡天涯,永處黑暗,輪迴六道。

  學佛就是學這點,這點清楚之後,稱為正見(梵語samyag-drsti),有正見才不會顛倒,人生不顛倒,理念即現前,理念一現前,出世解脫之心逐漸開花,開花必然結果,結果當下就是徹底完成出家之動機與目的,簡單一句話,出家修行就是讓清淨法身復活而已!

  有一天,一位很知己的俗家朋友,當我出家過後,尋找我的蹤跡良久,很難得找到了,他的面色很火大,一言不發,一看就知道他在生我的氣,我請他進入佛寺,彼此安坐在地毯上:

  朋友迫不及待開口道:『張正坤啊!你是不是人?人總是有感情的,沒有感情不是人,你太無情啦!你什麼都好,就是太無情這點我最討厭!』

  我說:『黃居士請息怒!答案你都說出來了,我還說些什麼呢?你說沒有感情不是人,不是人就是佛嘛!還諍什麼?』

  朋友很火大說:『你不要跟我說風涼話,我什麼都聽不懂,只要你回家我就懂啦!』

  我說:『黃居士啊!你這種表現就是感情化的流露,感情化是有得失的,感情是情緒浮動的,感情是無常變化的,感情是美中不足的,感情是染污痛苦的根源。

  大聖佛陀正覺感情的真義,所以能身心泰然,心境始終是寧靜的,安詳的、和諧的、統一的。

  人所以無法得到內心的寧靜與安詳,就是感情化的貪著世間,拼命追求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之欲樂,在得失中、成敗中,認真執著,是故,情緒永遠不得穩定,煩惱痛苦之事也就接踵而來,你明白嗎?』

  朋友開口道:『捨棄親戚朋友不顧因而出家,出家有什麼好處?』

  我說:『出家的好處,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道盡,你如果想要明白出家有什麼好處,請您冷靜聽下去,相信有助於您對佛法的認識。

  出家修行是需要不需要的問題,當然好處極多,比方說;你為什麼要吃飯?因為你肚子餓,所以你需要吃飯,你為什麼要讀書?因為你不識字,不懂得為人處事,內心無知,所以你需要求學讀書。

  你為什麼要結婚?因為你需要傳宗接代,你怕以後絕嗣,又怕年老之後無人照料,又怕以後獨自一人太無聊,所以你需要結婚.

  同樣的理由,因為六道輪迴是缺陷的,是生而又死,死而又生,如是循環終無止息,是痛苦煩惱根源所在,為了解脫六道輪迴,免受生死輪迴的束縛,根本截斷生死愛河,因而證成菩提(梵語bodhi),所以我選擇出家修行,因為我需要。』

  朋友又問:『一定要出家修行才可以嗎?在家修行是否可以?』

  我說:『在家修行也可以,只是家庭累贅多,牽纏多,有人事的束縛,有經濟的煩惱,有兒女的罣礙,夫妻有時彼此不能信賴,有互相猜忌的痛苦,有事業的牽掛,總之,在家也可以修行,但是累贅牽纏多,心頭亂紛紛,道業不易成就。

  出家牽纏少,累贅少,所以一切人事物之牽纏也就少,心地明朗,禪定(梵語dhyana)易入,在道業上好用功,甚至要辦佛教事業,時間上也比較充裕。』

  這位朋友漸漸興趣起來了,繼續對我發問種種問題。

  他又說:『根據你這麼說,出家好像比較殊勝,也比較容易入道!是嗎?』

  我說:『看起來,你有意思想出家哦?出家不錯,出來吧!怕什麼?』

  這位朋友連忙揮手又搖頭說:『不,不,出家是不錯,但是我的女朋友也不錯,等年老以後再出家,總是可以吧!』

  我知道他的善根有點流露而出,只不過女色之業力勝過學道之業力,我也不便再與他聊下去。

  我說:『女朋友好是好,究竟還是不好,一方面要女朋友,一方面也要學道,如此一來,始終不能入道。眾生未解脫,欲與道要同時擁有,會帶來內心前後矛盾,情緒無法平衡,一切痛苦煩惱事,會如大海之波浪,浪潮洶湧,永無止息。

  要明白:有道無欲,有欲無道;當欲之時,道在欲中;當道之時,欲在道中,心能為欲,心也能為道,道與欲在一心中,黃居士啊!由您自由選擇吧!阿彌陀佛!』

  這位朋友來找我,本來是要勸我還俗結婚的,結果與我相談之下,逐漸對佛法有點共識,差一點他就出了家,內心與行動比剛才緩和多了,接著我帶他到佛堂,教導他禮佛,並勸他平時多念佛,前後相談三十分鐘,法喜無比,他就告退回家,聽說他目前很虔誠在學佛,早晚安排有固定功課。

  下面這個論辯,是親戚知道我出家後,有一天,來佛寺專程找我,向我種種問難的實況,現在分別敘述如下:

  親戚云:『你出家是不孝的行為,難道你不明白嗎?』

  我說:『孝順父母有三等,何等為三?先說

    第三等的孝順:對父母親能給予物質充裕的供奉,而精神上沒有辦法令父母親得到真正的喜悅與歡心者,是名三等孝順。
  第二等孝順是:能給予父母親物質上得以充裕,乃至精神上能得到稱心如意者,是名第二等孝順。

  第一等孝順是:能給予父母親物質上得以充裕,也能讓父母親在精神上得到歡心與喜悅,不但如此,而且還能普勸雙親學佛,甚至歸依三寶,令父母雙親離苦得樂,解脫生死,是名第一等孝順。

  第二等與第三等的孝順,是世間的孝順,雖然有吃有穿,但在究竟立場來說,是美中不足的,尚未圓滿,免不了還有輪迴(梵語samsara)。第一等的孝順是究竟的,圓滿的,因為本質上,能令父母親來歸依三寶,學佛修行,能離苦得樂,破迷啟悟,能了生脫死。

  所以,三種孝順中,以第一等孝順為圓滿的孝順,我雖然出家修行,不在父母雙親身旁侍奉,我能開示佛法給予雙親明白道理,令他們也能一心向佛,以期解脫生死之苦。

  今天投生在人間,與父母共處也是一段因緣,今生是如此,過去生也有無量世,無量世就有無量父母;假使今生沒有解脫生死,了斷輪迴,來生還有無量世,無量世就有無量父母.

  過去無量父母,未來無量父母,所以,在三世輪迴以來,我們親生父母就有無量無邊之多,多得無法比喻!就如此一般,生而又死,死而又生,循環不停。

  佛經云:『眾生無量劫輪迴以來,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骷髏堆積遠勝須彌山之高。』

  大聖佛陀告訴我們:『在六道輪迴往返中,已經生死無量劫,我們身邊所有的男男女女,皆是我們多生以來的父母,乃至兄弟姐妹,親戚眷屬,是故,六眾生不可相互殘殺,應該發起六道眾生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的胸襟,應依教奉行,是名真佛子。』

  親戚又開口道:『人死亡後,一切都看不見,我不相信有來生的觀念!』

  我說:『人死亡後,認為沒有來生的觀念,這是斷滅論,唯物論,無神論,抹煞人生一切行為的價值,甚至抹煞因果(梵語hetu-phala),抹煞道德的可貴!』

  親戚說:『怎麼會這麼嚴重呢?這話又如何解釋?』

  我說:『人死亡後,不是代表一切的毀滅,而是以另一種形態,另一種能量,存在天地萬物,故有六道輪迴。沒有來生的觀念,就等於否認你自己生命的延續,否認生命的延續,就等於凍結的生命動彈不得,永遠止息一般,知道嗎?假使生命凍結,永遠止息,動彈不得的話,請問你如何講話?如何施為動作?如何穿衣飲食?』

  親戚說;『生命凍結,永遠止息,動彈不得,豈不是如同石頭枯木,永遠不得動彈嗎?』

  我說:『沒錯,你不相信來生,就等於否認自己分分秒秒的行為價值,你的行為分秒延續不斷,你自己不知不覺而己!同樣的理由,你的行為善與惡,也是存在而延續不斷中,知道嗎?甚至你所做的一切因果,一切道德也同樣延續不斷中,生命畢竟是不生不滅的,我這樣開導,不知道你聽得懂否?』

  親戚聽我這麼滔滔不絕而說,覺得非常有道理,興趣倍增,繼續又問下去:
 
  親戚又開口道:『什麼是斷滅論?什麼是唯物論?』


  我說:『斷滅論就是否定人死亡後,什麼都沒有了,否認神識的存在,乃至因果抹煞,道德抹煞,行為造作的後遺症,一概不承認,稱之為斷滅論。你剛才不相信有來生的存在,就是名副其實的斷滅論。

  唯物論是哲學上兩種主要派別之一,認為物質先於意識精神而存在,意識思惟為客觀物質的反映而己!因此,人死亡之後,什麼都沒有了,善惡,因果、道德、行為,都隨著死亡而消失於世,是名唯物論。

  這些都是社會上極端的思想,有毒害人類意識,害慘無數人類的觀念,不可不慎,明白嗎?』

  親戚開口道:『聽你這麼說,今天我才大開眼界,過去都是人云亦云,以訛傳訛,社會上的謬論極多,思想繽紛,莫衷一是,現在我心目中,多少能正見佛法一二,過去對你出家的觀念,實在無法接受,甚至不諒解。

  現在不但不打擾您的清修,而且由您自由意志選擇,將後有須要我幫忙之處,請不用客氣,絕對義不容辭,一心一意護持佛法,盡我棉薄之力,很感謝您的開示!』

  我說:『或許是善根已漸漸萌芽,我隨喜您如此愛好佛法,祝您道業成功,一切如意。』

  前後的相聚,交談四十多分鐘,他們一夥人,聽得很起勁,得到法喜,滿面笑容,告退而去。

佛法不愧是佛法、 家屬歸依三寶

       佛法是覺悟之法,上自國王總統、領袖或將軍、文武百官、士農工商,不同階級一齊來學佛,各個都能一一覺 悟。
  畢竟,佛法無邊,深廣如大海,難測難量,不可思議,佛法能令迷妄者得以覺醒,了知人生與宇宙深奧的真諦,更能喚醒沉醉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的流浪客。一切貪染執著者,在佛法熏陶之下,不分智愚美醜,男女老幼,富貴貧賤,都能一一肯定納受,因而踏入覺悟的人生。

  我出家十多年來,所有的光陰與青春,都投入閱覽大藏經,研究教典,整天在佛寺裏,不喜歡攀緣。我本身比較內向,不善於外交,說話爽直的性格,彎彎曲曲的話我不會,也聽不懂,假使要我從商做生意,三天就關門大吉;要我做外交官,國家一定倒霉;要我說彎曲的話,心裏會害怕,結結巴巴,心跳如打鼓,不能自在。

  所以,我選擇出家修行這一行,這一行比較適合我的性格,出家人整天到晚不說一句話,總是可以吧!出家人當個老修行,不外出攀緣外境,總是可以吧!不犯法吧!

出家人不說謊話,不鑽牛角尖,爽直的說佛法,總是可以吧!

  社會是一所大熔爐,能使人由好變壞,由壞變好;由白染成黑,由黑變成白;由善變惡,由惡變善;由是扭轉成非,由非轉變是;由正倒為邪,由邪淨化成正。一不小心,一不留神,剎那之間,都有生命的危機!甚至家破人亡,經濟、人事、社會,無時無刻都在無常變化中,無常讓我們如意,也讓我們痛苦,始終無有止息。

  佛法之所以佛法,就是要我們正覺社會這所大熔爐,覺悟社會千奇百態,因而不惑,不惑而超越解脫,解脫就得自在無礙,因此,步步踏入光明的理念,得證菩提(梵語bodhi)。

  佛法不愧是佛法,有一天,我邀請三位出家同參道友,到我俗家一趟,我認為家屬學佛的因緣該成熟了,邀請的這三位同參,個個莊嚴無比,個子又高又帥,長得又斯文,是我特別挑選出來的。

  這一切的作風,是要度化我家人,讓家人好感,改善他們佛教的誤會與邪見,所以特別安排的局勢,誰先開場白,誰打圓場,誰讚歎,誰結論,都有個順序,以度化頑迷可憐的家屬。

  到了俗家,家人已知道我要回家探望一趟許多人擠滿了屋內空間,要看我的廬山真面目,一入大門,大家嘩啦一聲,齊口同聲:張正坤回來了,大家的神情都帶著奇異的態度,似乎又驚又喜,又悲又哀,有四十多顆的眼珠向我上下眺望,就像做生意的人,在估計貨色值多少錢的神情,其中有一位家屬在旁邊迫不及待,有話要說,可能悶了很久。

  一位家屬開口直言:『張正坤啊!哇!真的很像和尚,不錯!』

  在座的人聽他這麼一說,大家都轟然大笑一陣,氣氛融洽,反而沒有火藥味。

  我說:『當然不錯!當和尚這個行業,是三百六十五行以外特別再加的一行,這一行是千挑萬選中最好的一行,這行最殊勝,最尊最貴,是成佛道的行業,你們想參與這行列嗎?』

  話一說完,大家又嘩啦大笑一陣。

  有一人開口道:『好是好,但是頭髮剃掉,光光的頭,覺得很奇怪,破壞美感,很可惜!』

  我說:『頭髮多又長,這不是好現象,顯得浪漫不端莊,社會上有許多留長髮者,為了整理她們的長頭髮,曾經有多少煩惱與困擾,處處圍繞著她,不論洗澡打扮,外出風吹,甚至生跳蚤都會產生困擾,頭髮多又長,易生頭皮,因而發癢,在煩惱之下,不得不花費相當的時間來整頓長髮。

  出家剃光頭,是十方三世諸佛正字標記,表示圓滿、光明、解脫、清淨、自在之義。剃光頭有無量功德姑且不談,僅以俗人觀念而說,就有七點好處:

  第一、光頭無髮減少頭皮癢,不易生
          頭皮癬之病例。
 
  第二、光頭無髮,易散熱作用,比較

          涼快。

  第三、光頭無髮,能除跳蚤,寄生蟲
          之類。

  第四、光頭無髮,代表光明自得,圓
          滿(梵語paripurna)之相。

  第五、光頭無髮,易沖易洗,自在無
          礙故。

  第六、光頭無髮,促成新陳代謝暢流
          故。

  第七、光頭無髮,代表除棄煩惱絲。

  圍聽大眾,越來越多,我發覺他們聆聽得很起勁,旁邊一位家屬舉手欲發問。

  家屬發問:『出家修行非年輕人不可嗎?若老年才出家可以吧?』

  坐在我右側的同參道友,觀看因緣成熟,很穩重又斯文,欲發言。

  同參開口道:『年紀輕而出家,在身體方面比較佔優勢,比方:年輕人的眼睛明亮又炯炯有神,可研究佛書,看經典眼目不易疲勞。在體力方面,往往精力旺盛,活力十足,要講經說法氣力充沛。聽覺方面,分辨佛法敏銳,聽覺力特強。記憶力方面,腦筋新穎,明朗達觀,思想靈活,反應力快速,學習能力強,記憶力持續堅固。

  假使老年人才出家,在精神上與身體上,就無法與年輕人比較,老人出家,身體易近衰弱,聽覺遲鈍,體力缺乏活力,無法講經說法,眼神逐漸無光,視力大減,坐禪念佛易疲勞,耐性持續不堅。

  所以,年輕出家與老年出家的確差別很大,我們學佛盡可能越早越好,出家人在年齡方面也有限制,在身體方面也有規定,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標準!

  年齡超過六十歲不能受比丘或比丘尼戒;身體衰弱,走路須人扶持,不得出家;五官不端莊,不得出家;思想邪見,不得出家;軍公教人員,不得出家,須要退休或辦好手續,才得出家。

  社會上欠別人債者,不得出家;社會上有訴訟者,不得出家;年齡未足七歲者,不得出家;非男非女,是男是女,不得出家;犯五逆罪者,不得出家。』

  有一位家屬發言道:『師父啊!你看我能不能出家?』

  同參開口道:『能不能出家,就看你是否合乎剛才那些條件哩!你有沒有欠別人的債呢?』

  家屬言:『沒有,我一生最老實,欠別人一塊錢,我就睡不著覺。』

  另外一位同參又問:『你有沒有小兒麻痺?小兒麻痺不出家;有沒有五官不端莊的現象?若五官不端莊,就不得出家。』

  家屬緊張就說:『我沒有小兒麻痺,也沒有五官不端莊的現象,身高一七二公分,體重六十五公斤,但是我喜歡吃豬肉與雞肉,這樣可不可出家修行呀!』

  四周的人,突然大笑一番!

  有一人開口道:『好吃鬼,又是貪吃鬼,出家後,一定六根不清淨,你不能出家,羞羞臉!』

  這位同參看了這群人活潑的樣子,也會心一笑,覺得他們很天真。

  又開口道:『大家的天真與活潑,我今天特別高興,你們內心都很善良,毫無隱瞞的將心底話說出來,這就是老實人的心地流露。

  諸位仁者!出家後的生活,是絕對不可再吃肉類,葷食全斷,依佛教的戒律而言,食眾生肉,得無量罪,跟眾生結不善之緣,有因果循環的後遺症,所以,出家修行者,是不能再吃眾生肉了,明白嗎?』

  大家異口同聲道:『明白!』

  左前方又有一位家屬,前後都沒有開口,好像心裏有話要說,兩眼直瞪著三位同參良久,耿耿於懷,終於開口了。

  這位家屬開口道:『師父啊!你們三個人,看起來比法國影星亞蘭德倫還要帥氣十足,我真想不通,參不出來,你們為什麼要家?會不會感情有了問題?如果有問題,怎麼會那麼巧合,三位都很英俊瀟灑,怎麼可能三位同時感情有問題,又同時出家呢?我又覺得現代的出家人,都很有學問,很有氣質,很英俊又瀟灑而出家,對於這一點,我內心疑惑不堪,請師父們慈悲開導好嗎?』

  坐在我右前方的一位同參,他長得非常的莊嚴,皮膚細膩又白,個子高大,學問一流,辯才無礙,斯文又安詳,觀看因緣成熟,就準備發言。

  同參開口道:『諸位大家好!你們看我有像感情有問題的人嗎?』

  大家同聲說:『哇!這位師父很緣投(就是很投緣,人看人喜歡的意思),不知道多少小姐被迷得神魂顛倒呢?師父如此英俊,不可能感情有問題才對!』

  同參開口道:『是的!我剛由台灣大學畢業,學校裏有佛學社,我曾經在佛學社參與佛學研究,對佛教有所共識,因認識才踏入佛門,乃至出家修行。

  我父母親也是佛教徒,而且很虔誠信佛學佛,早晚安排有課誦,可說是佛化家庭。

  談情說愛我也會,只是我意念要出家修行,所以對感情方面我就比較約束一點,盡可能不要把感情任意播放,一旦播放感情,往往無法收回,如同盆水灑於地板上,難以收回一般。

  在大學讀書的時候,曾經有許多女同學在追求我,我幾乎把精神貫注在學業上,對於男歡女愛就不太注重,假使認真著迷,有時候精神無法統一,課業會因此荒廢,所以,在大學讀書,有許多來來往往的女朋友,我為了課業不想深交。

  一方面,我已學佛多年,常親近三寶(梵語triratna),學佛的意境堅深,出家念頭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縈繞。學校放假,幾乎的時間,我都往佛寺參訪善知識(出家師父),請求師父為我開導佛法教義,令我心開意解,寶島佛寺我很熟,因為當時我時常往佛寺參學的原因!

  諸位在座仁者!很歡迎大家來學佛,同時,常親近三寶,佛法的觀念,才不會走偏了,對人生與宇宙的真理,就不會迷惑,內心無惑,就得自性光明,逐漸踏入光明解脫的世界哩!』

  這位同參說完,大家來了一陣響亮的鼓掌聲,法音震撼在座每位心目中的迷妄與無知,同時,我觀看因緣已成熟,可以告一段落。

  我接著說:『今天承蒙大家懇切的接待與聞法,我深深由衷的喜悅,也祝福在座每位居士,早日信佛學佛,甚至早日歸依佛門,為解脫生死而努力,時候不早了,我們也該告別,大家請珍重,再見!』

  這是民國七十二年六月間一段旅程,宗旨在令家屬能正信佛法,畢竟俗家之輩,未曾聽聞正法,對聖教一概無知,甚至以訛傳訛,錯解佛法,人云亦云,導致對佛法完全愚昧,嚴重者卻誹謗佛教(梵語Buddha-sasana)。

  這趟回俗家,巧妙安排之下,給家屬帶來歡欣樂道,彼此打成一片,他們內心的疑惑與不滿,一概解縛盡光,邪見與誤解佛法之處,也完全得到正法的冰釋,不久之後,家屬大小,不分男女老幼,都一一歸依三寶,成為佛門正信三寶弟子。


志在弘法利生、別無選擇

弘法為家務,利生為事業,自從出家後,一心一意安住在如來正法,常住正好興建七層寶塔,我自己明白業障深重,智慧魯鈍,福報淺薄。


  因此,這是修福大好因緣,每天上山挑磚頭、推砂石、扛水泥,樣樣都做,剛出家的我,身體很強壯,很少生病,笨頭笨腦,四肢特別發達,所以搬運粗重東西,對我來講,不是苦惱事。

  在常住(剃度的佛寺)前後住了六個多月,七層寶塔已由地下室建築到第二層塔,此時之際,欣逢一年一度全國三壇大戒,在高雄市鼓山龍泉寺舉辦,剃度恩師慈悲讓我去受三壇大戒,同時,恩師在受戒期間,是擔任我們新戒子七尊證之一,也是十位戒師之一,受戒前後有三十天戒期生活。

  三壇大戒是出家人必受之戒,沒有受過三壇大戒,不能堪稱比丘(梵語bhiksu)或比丘尼(梵語bhiksuni)。三壇大戒就是:沙彌沙彌尼戒壇、比丘比丘尼戒壇、出家菩薩戒壇,只要剃度之後,在適可的情況之下,男女眾必須經過三壇大戒之薰陶,以求得戒體、戒相、戒法、戒行,來成就自己無上菩提道業。

  六十九年年底受完三壇大戒之後,為了深入佛法,為了解脫生死,為了度眾生,我請求恩師慈悲,讓我讀佛學院,慈悲的恩師很喜悅滿口答應,於是,整頓行李,準備上台中南普陀讀佛學院,在學院期間,聽聞師長教學,大體上以戒律學為重,上廣下化老和尚擔當教務主住,兼教導戒律學。

  上廣下化老和尚常開示道:『不論出家或在家學佛者,對戒律都是一樣的需要,因為全部佛法都是建築在戒律之上,佛門弟子不遵守戒律,就是捨本逐末,欲求得解脫(梵語vimoksa),終無是處。』

  律藏云:『一切眾律中,戒經為最上,佛法三藏教,毘奈耶為首。』

  這是佛教徒鐵的紀律,是佛法的防腐劑,佛法存亡在乎戒律的持續有否!

  四分律云:『毘尼藏(梵語Vinaya-pitaka)者,佛法壽命;毘尼若住,佛法亦住;毘尼若亡,佛法亦亡。』

  有志修學佛法而於戒律有虧者,讀到佛陀這些教誡的經文,內心應該有所猛然覺醒,毛骨悚然之深思,佛律雖然很嚴謹,條文也很繁瑣,我們還是要堅持律法而行持,畢竟,如來正法乃安住戒律之上。

  戒律可讓修行者度過生死河,如寶筏一般;戒律可讓我們在黑暗無知中得到光明無惑,如大明燈,能消長夜暗;戒律可讓我們正見如來正法,是否正法在戒律印證之下,如同照妖鏡,正法與邪法會明朗呈現在眼前。

  梵網經云:『佛滅度後,於像法中,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,波羅提木叉者,即是此戒,持此戒者,如暗遇明,如貧得寶,如病得瘥,如囚繫出獄,如遠行得歸,當知此戒,即是眾等大師,若佛住世無異此也。』

  戒律有如此重要性,在今日的佛教界,真能嚴淨毘尼,研究律藏者,又有幾人呢?不但束置高閣無人過問,就是能演講戒律之人,也必定是很有勇氣啦!若沒有勇氣,就不敢演講了。

  假使追究原因,當下就是末世眾生業障深重,我行我素,任性自得,嫌戒律性質太嚴肅,礙手礙腳,行動不便,持之不易,不如索性不持了,這麼一來,無上律法,就逐漸被佛門弟子高置樓閣,永遠凍結,戒律無人宣揚,佛法也就日益衰微,這就是末法的現象。

  戒律在,佛法在;戒律亡,佛法亡。換句話說,戒律之興亡,就是佛法之興亡,佛法之盛行,有賴戒律之維持與宣揚。

  這是廣化老和尚在學院,常呼籲我輩弟子之座右銘,他老人家非常慈悲,有時候,講到末法時代,眾生業重,戒律無人倡導,導致佛法衰弱,邪說紛紜,莫衷一是,廣老悲從心起,當下哭泣,淚流滿面,由此可知,他守戒如護眼命,出家一生,宣揚戒律,誓死不退,與戒律共生共死,直到成佛。

  在學院求學過程,廣學諸法,親聽師長法要,這是很有福報的,放寒暑假,我內向的個性,不會攀緣外境,所以,大體上都在佛寺裏,鑽研聖教,博覽法義。

  光陰冉冉而過,三年的佛學院生活,不知不覺已告一落,世間是緣生緣滅的,一切人事物也是緣生緣滅,有開幕就有落幕的時候,佛學院求學過程亦不例外,三年學院生活,還總覺得學的不夠,為了更上一層樓,我有意閱覽佛教聖典-大藏經。
  大藏經浩瀚如海,深廣無比,要深入三藏(梵語trini pitakani)十二部聖典(梵語dvadasanga-buddha-vacana),有望洋興歎之感,我當時的心境如此想著:
  『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;同樣的理由,要當個佛陀弟子,不深入法海,不深入大藏經,怎能得智慧?怎能當佛陀弟子呢?反觀自己,業障深重,福薄慧淺,現在是閱覽大藏經最好的時機,如本啊!如本啊!向前邁進吧!勿懈勿怠,光陰莫蹉跎!』
  在這種情況之下,我下定決心,寶島南北往返數次,為尋得適當閱覽聖典之環境,最後在岡山山上找到,雖然不很理想,只要能安心下來看佛經,一切的苦難與障礙都可克服,此處環境幽雅,四周寧靜,花香鳥語,猴群攀樹,無人打擾,就在這裏閱讀妙雲集、大智度論、大乘起信論、大方廣佛華嚴經、楞嚴經、涅槃經、大般若經、阿含經、維摩詰經、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、法華經還有其他聖典之鑽研。
  此處住了二年,所有時間都安住閱覽經典,把身心投注過量,幾乎一天看十小時的佛經,每天坐十小時,又少運動,自己不會照顧自己,因此,身心逐漸衰弱。
  記得有一天,身心不舒服,上吐下瀉,四肢無力,無法抖擻精神,整個人似乎要崩潰了,視覺模糊,聽覺朦朧,手腳漸漸不聽話,微微的意識帶我往床舖爬,顛仆到床邊,碰一聲,當下摔在床上,神識似醒非醒的狀態,有心要爬起來,用盡所有力量,還是前功盡棄,不能如願。
  正當此際,在似醒非醒之下,神識一動,馬上聯想到觀世音菩薩大悲救世精神,即時默禱:
  『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!弟子如本身心受大苦難,業障現前,神識不振,體力衰微,抖擻不得,願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,救苦救難,現在四周無人,求救不能,唯願大聖觀音悲憫救度。』
  默禱完畢,我專心稱念: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,前後不到兩分鐘,就聽到大殿處有人走動的聲音,步伐相當穩重而慢,我靈機一動,似乎有所默契。
  內心高喊著:『觀世音菩薩啊!慈悲救度我啊!我在寮房裏面,身心極受痛苦,快來救我呀!』
  痛苦而高喊的我,又聽到走路的步伐,朝著寮房而來,並且不斷欲開門鎖,只聽到(口卡)(口卡)(口卡)(口卡)!連環響聲,好像無法打開。
 我又動個念頭:『觀世音菩薩,門是反鎖的,您應該繞過大門,走近窗戶邊,由窗口進來才對呀!』
  說也奇怪,念頭一動,又聽到腳步聲移動著,走近窗口處,也同樣沒有動靜,原來鐵窗是由兩公分直徑所製造而成的,可能沒有辦法進來,我又動個念頭:
  『觀世音菩薩,鐵窗無法進來,你就由寮房再度進來吧!一切都看你的本領啦!』
  接著,腳步聲又走回原來的寮房門口,又聽到  (口卡)(口卡)(口卡)(口卡)響聲,最後(口卡)一聲,門鎖被打開了,正在這時候,我直覺頭頂處有股清涼的感覺,徐徐由頭頂下降到臉部,由臉部到胸部,由胸部到腹部,乃至到雙腿足底,那股清涼無比的感受,非語言文字所能闡述,一股又一股,一陣又一陣,輾轉由上而下,前後有三分鐘,三分鐘過後,我逐漸清醒過來,身心泰然,舒服無比,接著,就爬起床舖,坐在床邊,聯想剛才一連串之事,覺得不可思議,是真是假不得而知,於是,雙眼眺望門鎖,不得了啦!果然不錯,剛才所經過之事,一切屬實。
  我在寮房裏閱覽大藏經,習慣上,一定將門鎖反鎖,現在門鎖果然被打開,這一連串的事實,太不可思議了,從此之後,我念佛號的信念更是倍增,佛菩薩是慈悲的,尋聲救苦的、濟世的、憫念眾生的,唯願我佛弟子,常念佛號!

  於此閱藏兩年,在道業上多少點理念,但亦然覺得還不夠,我想繼續深入藏經,探究佛法,於是又流浪六個多月,一面流浪,一面弘法,六個多月期間,居無定處,在這段坎坷流浪期間,最能將我所學的佛法,消化發揮於生活中。佛法的可貴,就是落實在生活,生活不離佛法;佛法即生活,生活即佛法,佛法與生活是一體的。

  曾經流浪於寶島南北,也曾經漂泊到澎湖一段時間,雖然過得流浪的生活,卻也能將佛法活生生運作在生活點滴中,在生活中得到法喜。

  生活覺悟,生活何嘗不是佛法!佛法不能覺悟,佛法何嘗不是生活;生活與佛法只是迷悟有別,染淨有異而已!

  諸佛菩薩是過覺悟的生活,我輩凡夫是過著迷妄的生活;我們今天來學佛,就是學菩提覺悟的生活,若如是學,是名真學。

  民國七十四年流浪到高雄縣鳥松鄉,住錫在竹林寺,竹林寺靠山而座,面對高雄澄清湖,地勢居高淩下,空氣新鮮,四周寧靜,欲發心暫住此處,安心下來再閱覽大藏經。

  當時,此寺無出家人居住,只有一位姓黃的居士,早晚點香開門關門而已,我就獨自一人,居此古寺,整個佛寺破舊不堪,凌亂紛飛,屋頂是石棉瓦,多年無整修,每當夏天雨季,屋內落水不停。

  在一次強烈颱風季節,狂風暴雨,把屋頂上的石棉瓦,吹掉了六、七片,變成露天房屋,天空佈滿烏雲,屋內落水又吹大風,四周無人,求救不得,同時,棉被衣服全浸濕了,地板積水如湖,一直等到颱風過後,才請在家居士上山發心整修完畢,將後的四年,就安然無恙的度過,受風雨侵襲之煩惱,也就自然匿跡無蹤。

  竹林寺不太大,其小如土地公廟,破舊無人修補,又是古寺,是民房改造成寺的,一踏入佛寺,就顯得冷淒淒,我第一次入竹林寺,當下身不由己,起了疙瘩,毛骨悚然,當時也不把它放在心裏。

  俗語有句話說:『古廟不能一人獨居。』

  原因就是古廟因沒人居住,往往有邪入侵,若搬進去居住,有可能發生種種意外,當我第一天將一切行李搬入竹林寺之後,第一天住得很平安,第二天也住得不成問題,第三天也無事。

  事情的發生,就在第四天的當晚,我看佛經通常在十點就休息,把蚊帳掛好,躺下去不久,雙眼合閉,突然有一隻很冷的手,朝著脖子拚命挾緊,我以最快的速度,將雙手把那隻冰冷的欲搬開,但是用盡力量也抓不到這隻冰冷的手,原來冰冷的手是無形無相,把我挾得透不過氣來,到最後,奇怪的事,再繼續發生了,那隻冷手反抓我的雙手來挾自己的脖子,自己挾了兩分鐘,覺得不對勁,怎麼搞的,我怎麼那麼傻,自己挾自己的脖子,馬上將雙手放下,連忙由床上爬起來。

  那時候,內心恐怖不安,寺內只有我一人,跑也跑不掉,當下莊敬自強,處變不驚,即時,由恐怖中轉變冷靜,由不安中轉成應變。

  從容不迫的對鬼魂說:『惡鬼啊!惡鬼啊!你當鬼道眾生,已經夠可憐了,業障已經夠深重,還不知求哀懺悔,改邪歸正,棄暗投明,還這麼任性為非作歹,廣造惡業,業上加業,連本帶利,將後果報慘不忍睹。

  我出家人來寺看經典,為求佛道,下化眾生而奮發圖強,你卻來造業,搔擾出家眾的清修,障礙別人修行,罪過無量。我是出家人,也是三寶之一,你來破壞出家人,就等於破壞三寶之罪,破壞三寶之罪,其罪最重,死墮阿鼻地獄。

  佛經云:『嫉師、憎師、毀師、恨師,法中大魔,地獄種子。』

  如此借鏡,豈可不戒不慎
乎!三寶乃世間明燈,是度生死河之寶筏,是三界所依所尊,豈可容許我輩毀之、謗之!

  佛經云:『欲不下三塗,莫謗正法輪。』

  為了彌補你的過失,除了自己披陳發露懺悔外,將後不得歷史重演,是名真懺悔,明白嗎?

  六祖壇經云:『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;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為真懺悔。』

  最後,承蒙這次因緣,師父為你歸依三寶,好好做個三寶弟子,擁護三寶,來成就你的福德與智慧,因而消除你的業障,早日脫離鬼道的痛苦與束縛,明白嗎?』

  當下為鬼道眾生三歸依,從此之後,在佛寺裏連住了四年,鬧鬼的事件,就永遠匿跡無蹤了。

  在竹林寺住了四年,除了自己鑽研佛經之外,曾經四處弘法,大型的講經說法,每場聽眾三四千人之多,諸如:

  一、 民國七十五年,高雄市立圖書館,演講:菩薩對六度的看法。

  二、 民國七十五年,綠島監獄、東成監獄、岩灣監獄、泰源監獄、台中監獄、高雄少年輔育院等等。

  三、 民國七十六年三月,屏東市立藝術館,演講:從聲聞乘到菩薩乘本有的風範。

  四、 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,板橋市文化中心,演講:往生淨土三資糧、出家功德與利益、死亡的真面目。

  五、 民七十七年,台中慈善寺,演講:佛法對戒律的看法。

  六、 民國七十七年十月二十一、二十二、二十三日,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,演講:正法的分辨。

  七、 民國七十八年二月十七、十八、十九日,永和市國父紀念館,演講:正法的分辨第二集。

  八、 民國七十八年,高雄監獄,演講:業力不可思議。

  九、 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十九、二十、二十一日,永和市國父紀念館,演講:偉哉菩薩道。

  十、 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十五、十六、十七日,台南市立勞工育樂中心,演講:死亡的真面目.出家功德與利益.往生淨土三資糧。

  十一、 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十、十一、十二日,嘉義家商大禮堂演講,死亡的真面目.出家功德與利益.往生淨土三資糧。

  十二、 民國七十九年二月二、三、四日,台南縣立文化中心,演講:宗教與人生。

  十三、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二十七、二十八、二十九日,台南市立文化中心,演講:死亡後的世界.涅槃後的世界.出家後的世界。

  十四、 民國七十九年七月,台南市立體育館,演講:勸發菩提心。

  十五、 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七、八、九日,台中市新民商工大禮堂,演講:禪宗與淨土宗。

  十六、 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三十日,台南市立體育館,領導萬人念佛大法會。

  十七、 民國八十年五月三十一日至六月一、二日,台南市立文化中心,演講: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

  十八、 民國八十年八月二十三、二十四、二十五日,台南縣立文化中心,演講:極樂世界九品蓮花。

  十九、 民國八十年十月八、九日,桃園縣立文化中心,演講:煩惱與菩提.生死與涅槃。

  二十、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三日,台南市立勞工育樂中心,傳授千人八關齋戒。

  二十一、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,台南縣永康國小大禮堂,演講:廣結善緣。

  二十二、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三十日,台南關仔嶺大仙寺,演講:羅漢與菩薩。
  
  二十三、 民國八十一年一月十五、十六日,彰化縣政府大禮堂,演講:慈悲法門.懺悔法門。


  二十四、 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十一日,恆春鎮公所大禮堂,演講:凡夫與聖人。

  二十五、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二十三、二十四日,高雄縣鳳山國父紀念?,演講:六祖壇經的思想。

  二十六、 民國八十一年六月二十三、二十四日,台南市立文化中心,演講:戒律.禪定.智慧。

  二十七、 民國八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,台南市勞工育樂中心,傳授千人八關齋戒。
  
  二十八、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一、二、三日,台南市立圖書館--育樂堂,演講:徹悟禪師法語。


  二十九、 民國八十二年一月一、二日,雲林縣北港鎮北辰國小大禮堂,演講:死亡的真面目。

  三十、 民國八十二年三月二十六、二十七、二十八日,彰化縣員林鎮大同國中大禮堂,演講:佛力.業力.願力。

  三十一、 民國八十二年八月四、五、六日,台北市中山堂,演講:迷惑.覺悟.解脫。

  三十二、 民國八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,台南縣永康市南台工專,演講:宗教與生活。

  三十三、 民國八十三年五月二十一、二十二、二十三日,台南市立圖書館,演講:超越心靈之法寶(上集)。

  三十四、 民國八十四年二月十八日至三月四日,共十五天。地點:台南法王講堂第三樓,講題:金剛經。

  三十五、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二十四、二十五、二十六日,共三天。地點:台南法王講堂第三樓,講題:佛說盂蘭盆經。

  三十六、 民國八十四年七月二十八、二十九、三十日,共三天。地點:台北市國父紀念館,講題:超越心靈之法寶(下集)。

  三十七、 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十一、十二、十三日,共三天。地點:蘆洲鄉鷺江活動中心,講題:三根普被.橫超三界。

  三十八、 民國八十五年三月一、二、三日,共三天。地點:台南法王講堂第三樓,講題:生死之謎。

  三十九、 全省佛寺常巡迴演講,次數之多,記憶不起啦!講座、打佛七、專題演講、乃至蒙受中華電視台之邀,於電視弘法等等。

  四十、 自己閱覽藏經與弘法外,儘量抽空,寫了十八本書,這十八本書可表徵我出家前後的心得報告,事與理、空與有、迷與悟、染與淨、佛與魔,乃至中道法,不二法門,以深入淺出為題材,盡棉薄之力,自利利人,

十八本書如下:著作-
一、歸依三寶
二、心地法門
三、出家功德與利益
四、臨終遺囑
五、業力不可思議
六、淨土法門
七、萬德莊嚴菩薩道
八、影塵回憶
九、佛學問答(第一輯)
十、佛學問答(第二輯)
十一、佛學問答(第三輯)
十二、佛學問答(第四輯)
十三、性空世界
十四、智慧之門
十五、一華一葉一世界
十六、頓悟法語
十七、頓悟一剎那
十八、超塵法語
  
  將後日子還是秉持弘法為家務,利生為事業的意念,始終不變。由今生乃至未來生,窮盡未來際,皆為弘法利生盡心盡力,直到成佛。


  我時常默默思惟:『我難得能出生人間,又有福報接觸到如來正法,深感慶幸,在有生之年,應該好好弘法利生,廣積福慧,多消業障,畢竟,人生無常,幻化如夢,空幻不實;我如是,眾生亦如是。』


一缽千家飯.孤身萬里遊

當個出家人,要能忍受一切寂寞、無聊、空虛的習氣,才能逐漸入道。

人往往喜歡結伴成群,以消遣或找刺激來過日子,不然實在太寂寞了、太無聊了、太空虛了。

諸位同道們!一個人的解脫,不能用一種相對待的東西來代替,以達暫時銷魂或刺激才說是快樂,要知道呀!這一系列的東西,是會消失去的,時間與空間構成物質的現象,若將心繫念在這物質現象上,產生暫時的解脫和依靠,當這時間與空間過去的時候,你又將會失去這東西,你內心又會回歸到原來的痛苦,回歸到原來的缺陷。

  所以我們要了解,時間與空間這一系列的東西,都是無常的,是空幻不實的,是變化的,不是永恆的,知道嗎?

  佛陀說:『世間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,能夠長遠的存在。』

  佛陀說:『人之所以會痛苦,乃在追求錯誤的東西。』

  佛陀說:『每個人都在虛偽的人生當中,度過一生,而自己卻不能自覺,甚可憐憫!』

  大聖佛陀這些名言至理,將世法與出世法闡述無餘,字字句句道盡世間真相,毫不留情的將世間好與壞、善與惡、是與非、成與敗、得與失、興與衰、空與色、事與理、迷與悟、染與淨,一連串微言大義,全部呈現在我們眼前,佛陀的慈悲,實在不可思議,窮盡塵劫,讚歎莫能盡。

  六道輪迴,本來就是獨生獨死,獨來獨往,自作自受,誰也頂代不得,業力牽制,沒有自由可言,業力要讓我們往東,我們往西不得;業力要我們往南,我們往北不得,業力始終引發我們上昇與墮落;學佛就是將業力本身淨化,以得解脫。

 業力不解脫,不淨化的一天,我們就永遠被業力所牽引,東西南北由它牽制,我們就自由不得,解脫不得,也就任由業力所支配,因而獨生獨死,獨來獨往。

  一缽千家飯,孤身萬里遊,這意境相當高,描述出家人的心地風光,是何等自在!何等自由!心地不受束縛,光明無礙,身體就可遨遊大千。

  一缽飯的取得,如此無罣無礙,無拘無束,自由自在的生活,非一般俗人所能理會。

  出家修行者,其生活是淡泊的、平實的、超越的、無參雜的,絕對不受時間與空間的束縛與拘泥,如此方能堪稱大丈夫出家兒。

  若能堪稱大丈夫出家兒,就能孤身萬里遊,孤身就是單獨一人。能單獨一人自在萬里遊,這位出家人,當下心地就能自在,不被一切葛藤所牽絆,普天之下任他遨遊。

  歷代高僧大德們!一旦出家悟道後,心地解脫一身飄,大江南北任他往返,如六祖慧能大師、黃檗斷際禪師、紫柏大師、憨山大師、虛云老和尚....等等,他們行持的風範,道心堅強,意志堅定,頂天立地,可堪稱一缽千家飯,孤身萬里遊的好榜樣。

法王講堂創立與宗旨

法王講堂的創立其動機何在呢?宗旨為何?這是每位佛門四眾弟子所關切的,要完成一件世間事或出世間事, 必有其動機與宗旨,若無動機與宗旨,豈不是多此一舉而已!


  出家十多年,這段的歲月,幾乎把整個青春與歲月,都投入閱覽佛教聖典,偶爾也隨緣寶島南北弘法,我覺得弘法佈教是件艱難聖業,雖然是艱難不易的,但是還可以一一克服。

  逢值末法時代,外道猖獗,邪見迭起,社會謬論繽紛,佛道不振;因此,正法的樹立與振興,有待發心人士挽回末法狂流,佛教(梵語Buddha-sasana)興亡匹夫有責,佛門四眾弟子,不得有袖手旁觀的想法,多一個人,多一分力量,十個人,十分力量,一千人,一千分力量,如是萬億人,就有萬億人的力量。

  佛教太缺乏團結精神,自古以來,始終被欺侮、被挨打、被毀謗、被破害,接著,佛門弟子就自圓其說:佛教徒要忍耐、要行慈悲、要忍辱波羅蜜、要隨緣、不可爭、這是共業、有違反慈悲之心....等等。

  基於這點,使得佛教徒始終被貶的下場,在我閱覽聖典的啟示,並不如此,乃至歷代高僧大德們,也有無數發心菩薩,為教殉身,多得不勝枚舉。

  經典的開導有兩大特色:

  第一、智慧的教化:就是以正法輔導眾生,令破迷啟悟,離苦得樂,棄邪歸正,因而轉凡入聖。

  第二、慈悲的教化:慈悲就是拔眾生之苦,給予眾生之樂。拔苦予樂又有三種含義:

拔苦予樂三義:

一、 正法對治
二、 以邪對治邪
三、 以暴對治暴



一、正法對治

  何謂正法對治?正法就是如來覺悟人生與宇宙的真諦。眾生之所以輪迴六道,就是不明正法所致,正法不明而惑,對人生宇宙迷妄而廣造諸業,因業受苦,如是輾轉不休不止!若能依止正法而進修,廣明人生與宇宙真諦,即可除惑得明,因而得證菩提(梵語budhi),如此對治,是名正法對治。法王講堂實質動機,就是以正法對治而建立,普令眾生得離苦難,趨向菩提之路。

二、以邪對治邪

  何謂以邪對治邪?邪就是邪見不正,思想偏激,如外道無益苦行,大聖佛陀深入邪見稠林,了知邪見之偏執所在,於是,對邪見之法當下洞徹,也就不沾染邪見之法;緊接著,又將邪見之法,慈悲細膩分析給外道明白,使之除惑,破邪顯正,如此對治,是名以邪對治邪。

  佛陀的時代,就有九十六種剛強惡劣的外道,邪見紛紜,莫衷一是,大聖佛陀為了要顯示正法,因而深入邪法,又將正法普施外道,使外道行者,各個都能正覺諸法實相之理,這叫做破邪顯正。

  在破邪顯正的過程,外道不能覺悟,免不了會得罪外道,招來種種誹謗、破害、挨打、欺凌、種種事跡。

  反觀當今佛教,也同樣面臨外道輩出之際,邪見之法四處漂溢,構成一股危害人類邪見的洪流;佛門弟子,實在有必要挺身而出,為了正法的延續,為了讓眾生能得聞正法,為了保持如來實質正法本懷,我們不可坐視不顧,讓正法衰亡。

  佛門四眾弟子們!如今更應該堅定意志,挽救日益頹喪的佛教,大家有這顆赤誠的悲願,聯合四眾弟子,不斷創造因緣,大家要團結,不能不團結,人多力大,團結就是力量,也同樣可以形成一股正法洪流,讓眾生得益,並抵觸外道邪見之法,佛教豈有不興盛之理!

  法王講堂創立,有鑑於此,是故,發起佛教團結精神,共同為教為法,開闢出轉觀的佛教,使佛教在我們這個時代,更興盛、更輝煌、更燦爛。

三、以暴對治暴

  何謂以暴對治暴?暴就是身口意所引發惡業的流露。比方說:暴力、暴動、暴戾恣(目佳)、暴殄天物、暴跳如雷,由惡的念頭引發三業(梵語trini-karmani)作用,其作用千差萬別,果報亦千差萬別。

  國家創設憲法、司法、法律、軍警,這本質真義,是要讓全國國民能依法守法,安定社會,國強民富為宗旨。因為,人類思想不齊,錯綜複雜,不易統一,如果人類不能生活在適可的人類軌範,我行我素,如此一來,往往有些人,容易踏入歧途,撥無因果,走極端路線,走暴力路線,走縱欲路線,走恐怖路線,走偏激路線,走斷滅路線,走專制暴政路線,思想懸殊甚大。

  所以,國家所創立一切法治,都是為了讓人類能走入康莊大道,讓人類更幸福,更自由!不至於有殺盜擄掠,奸婬犯科,導致人類惶惶不安,這是國法的實質本懷。

  同樣的理由,假使人民不奉公守法,廣造諸惡,心行極端,縱欲恐怖、偏激、暴力等等,此時的國法,就不得袖手旁觀,坐視不顧,就應該執行國法,以武力對治武力,來制衡作用,這就是以暴對治暴。

  世間法如此,佛法亦不例外。佛教假使遭遇外道的破壞、誹謗、欺凌、毀滅,這時候,佛門四眾弟子為了護持佛教,讓正法綿延傳承下去,此時此刻,可為教為法挺身而出,甚至護持佛教而殉身,這是無上光榮,是貫徹菩薩道慈悲心的流露,因為,菩薩(梵語Bodhisattva)不忍勝教衰,所行之方便法,無非令眾生得離苦難,興起大悲心,何以故?因為佛法難遭難遇,佛法是世間的明燈,能導航出世解脫,是讓眾生證成菩提的寶筏。

  佛法是圓通無礙的,具足權實二教,有時候,以白法(正法、善法)度眾生;有時候,以黑法(方便法、惡法)度眾生,法無定法,法無高下,法無有比,應機則宜。

  菩薩為聖教衰微,欲振興佛教,有時候,拋頭顱灑熱血,在所不辭;甚至菩薩為度化剛強眾生,有時候也會金剛怒目,鞭打拳踢,法門不定,其宗旨為令眾生導歸佛道,這一連串的怒目金剛,與鞭打拳踢,都是菩薩慈悲心權巧方便所演化。

  所以我們說,慈悲當下,也具足以暴對治暴之深義。

  法王講堂創立與宗旨意義深長,有多層含義,總歸納而言,不外乎弘法利生,讓整體人類,普聞正法,依正法而實踐,因實踐而開悟,因開悟而證道。

   現在將法王講堂創立的動機與宗旨,歸納為六項,

何等為六項呢?現在分別敘述如下:

法王講堂六項創旨:

一、 法王講堂真義
二、 樹立正法眼藏
三、 舉辦大專佛學講座與齋戒學會
四、 定期弘法
五、 佛學研習
六、 共修法會


法王講堂真義

  何謂法王?法王即是佛之別名。就是於法能自在的意思,法即是世間法語出世間法的總稱,佛於一切諸法自在,故稱法王;王者自在義。凡夫於一切法不得自在,不能堪稱法王。佛(梵語Buddha)已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,已成就三覺圓滿,三覺即是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是也。

也可以說福慧修滿之義,福與慧兩者已圓滿具足,故名法王。

  法王講堂取名,是來自人人皆有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,有佛性必得成佛,佛是十法界最高尊位,是四生慈父,六道之導師,是九法界所依。

  學佛最終目的,就是為了成佛,因此,講堂取名為法王講堂。入講堂開發佛性,讓佛性大展流露,普見佛性,稱性起修,早成佛道,故名法王講堂。

  外道始終心外求法,捨本逐末,背覺合塵,捨心求佛,不得見性,浪跡天涯,輪迴六道;講堂能普勸諸外道,捨離邪見之法,令外道迴光返照,得見本性,故名法王講堂。

  徘徊三寶門外之士,乃至不得覺悟者,對人生與宇宙迷妄無知,因而廣行非法,造作諸惡,受無量苦痛者,講堂能令此流之輩,得聞正法,因而覺悟人生與宇宙,使內心達觀,意解真諦,得獲解脫,踏上菩提之路,是名法王講堂。

  三寶弟子,若行門與知見疑惑不堪,信心不足,猶豫不決,進退不得者;講堂能令佛門弟子,行門與知見豁然貫通,自信法義,無惑無動,是名法王講堂。

  法王講堂創立動機與宗旨,具足有如是含概之義,以推動如來一代聖教,普令大地眾生,速離苦海,共登覺岸。

樹立正法眼藏

  何謂正法眼藏?就是佛的心眼徹見心法,是名正法眼;深廣而萬德含藏,謂之藏。正法眼藏,是禪宗來稱其教外別傳的心印。

  法王講堂創立之動機與宗旨,就是要令正法之理,普施一切大眾,如是樹立,稱之為樹立正法眼藏。

  教內教外有許多人士,喜歡追求感應、求神通、求保佑,如此的著迷外相,治標不治本;不從貪瞋癡淨化,不從明心見性著手,捨本逐末,始終不得開悟,仍然漂流三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,沉淪生死。

  講堂創立的動機,將喚醒這輩苦難無知者,令這輩專求感應,專求神通,專求保佑者,能徹底正見正法眼藏,遠離治標心態而轉向治本心態,講堂將朝此方向而為,即是樹立正法眼藏。

  凡夫知見不正,始終昧了正法,往往謬論紛紜,無法統一,因此,隨個人知見而為,就有千差萬別不同果報,六道輪迴就在這種情況誕生了。

  這輩子我們能學佛,學佛就是學佛的知見,佛的知見最圓滿。

  梵網經云:『轉一切見入佛見,佛見入一切見。』

  顧名思義,正見在學佛者心目中,其重要性,就不可言喻了。

  法王講堂創立的宗旨,要令正見飄揚在人間,使人類都能普聞如來正法,入如來知見,因而漸證菩提,同登彼岸,朝此方向而為,即是樹立正法眼藏。

  有人知見提不起,邪知邪見,浸在占相吉凶,卜卦算命,看風水地理,抽籤丟杯筊,問神又問鬼,燒冥紙,燒往生錢,燒庫錢,拜外道鬼神,像這種情況,稱為邪命,都不如法,有違背如來正法,與天魔外道正等無異,始終漂流在三寶門外,與佛無緣,永遠沉淪長夜黑暗,做個三界苦命兒,六道流浪漢。

  大聖佛陀以正法布施給我們,我們不但沒有接受,反而接受種種邪命,以邪命為依靠,甚可憐愍,愚癡無知故!邪見是三界內有為生滅法,染塵沾相之法,不得解脫之法,是墮落沉淪之因,我佛門弟子,不得不慎!

  佛遺教經云:『占相吉凶,仰觀星宿,推步盈虛,歷數算計,皆所不應。』

  這段經文闡述更清楚,占相吉凶,卜卦算命,抽籤丟杯筊,拜外道鬼神,稱之邪命,與正法不相應,始終不得證悟菩提。我們在學佛過程,佛經是一面很好的寶鏡。

  法王講堂創立的宗旨,要令正法樹立,這一連串邪見與邪命,不得在講堂存在,畢竟,邪見與邪命將會毒害人類思想,很嚴重障礙法身慧命的開發與復活,朝此方向而為,普令正法久住人間。

舉辦大專佛學講座與齋戒學會

  大學與專科學校,承蒙國家逐漸文明與開發,學校設有佛學社,讓學生課餘有活動的空間(去處),全國上下大專學生,在學校曾經參與佛學社活動,往往進進退退,難免受環境與學業所影響。

  至於大專畢業之後,有些人善根成熟,因而出家修行,繼續探求佛法,以求證悟;但有些人,大專畢業後,為尋求事業,踏入社會工作,學佛的道心,易低落忘懷,畢竟,為了事業為了家庭,實在太忙碌啦!親近三寶的因緣逐漸捨棄,甚至忘記了什麼是三寶?

  佛門有句名言:『學佛三年,佛在眼前;學佛六年,佛在虛空;學佛十年,佛在西天。』

  這幾句話很有道理,剛學佛之時,道心堅深不動搖,勇猛精進,如佛在眼前一般,與佛同在;再學佛一段時間,不能精進道業,受外境所逼惱,心性雜亂,不能安住在佛法中,逐漸捨離佛法,如佛在天空,與佛有點距離;接著,再隔十多年之後,被五欲六塵所轉,不得自在,心地恍恍惚惚,信心退墮,徘徊三寶門外,越學越遠,心中無佛的觀念,如佛在西天。

  佛門又有一句名言:『學佛如初,成佛有餘;勇猛心易發,長遠心難持。』

  這話道盡學佛者的心聲,是一面最真誠的寫照。學佛者若能用功修行,勇往不退,奮發圖強,心保持當初發心堅固意念,如此而實踐佛道,要成就無上佛道,足足有餘。

  相反的,若學佛當初,發大道心,勇猛一陣子,固然很可貴,但是無法貫徹始終,後來遭遇順道之境,被世間塵埃所動搖,五欲六塵所牽絆,於是,又退墮千丈,豈不是有頭無尾!甚可憐憫!

  華嚴經云:『無量無邊眾生發菩提心,難得若一若二,住不退轉(梵語avinivartaniya)。』

  由這經文的明訓,我們應該有所警愓,發心發到底,才能成佛;路要走就走到底,才能抵達終程。

  講堂每年寒暑假,將舉辦大專佛學講座,與齋戒學會,普令大專同學與教師們,能夠深入正見佛陀解脫之道,因而共同推動法輪,對自己而言,可自度自利,以期證悟菩提(梵語bodhi);對他人而言,可度人利他,因而普遍性影響社會國家,讓佛法深入各階層,使社會人士都能普遍得聞正法,因而修道,因修道而證道,是名功德無量!

定期弘法

  定期弘法是必然需要的,道場若無弘法利生,如來正法焉能普聞?便成空有其相,而無實際。

  法王講堂創立的宗旨,將舉辦定期弘法,讓佛門四眾弟子,各個皆有因緣聽聞正法,薰習正法,依正法而勤修,最後,必得實證正法,因而同登正覺彼岸。

  佛門弟子往往四處參訪,東奔西跑,參了一大堆佛法,當逆境現前之際,莫衷一是,束手無策,實在很可憐!甚至到處參訪,參訪了十多年,對佛法根本教義,還摸不到邊緣,漂流正法之外,抓到一些權教枝末,談神通、求感應、保佑平安,始終周旋不出。

  一輩子將過去了,對如來正法,亦然不能深入透徹,內心充滿迷惑,就這樣迷迷糊糊往生了,諸位同參道友們!這豈不是很可悲嗎?

  講堂創立將後,可令四處參訪而不得根本教義者,乃至佛門中的流浪客,有所歸依,有所導航,有所覺悟,有所終程。

佛學研習

  佛法要深入,除了自己鑽研經教之外,還必須廣學多聞,由聽經聞法中得到佛法真諦,為了要更深入理解,就有必要學佛研習的課程。依此課程更上一層樓,因而深入法義。

  般若經云:『若能知緣起(梵語pratitya-samutpada),是名知空(梵語sunya)者;若能知空者,是名知涅槃(梵語nirvana);若能知涅槃,是名佛弟子。』

  佛法的探求,從緣起著手,由淺入深,由狹而廣,由偏而圓,如是漸增漸入,終究必得涅槃。

  講堂創立將後,佛學研習是必要的,研習佛法,可令人由邪見中得正見,由迷得悟,由苦得樂,由淺入深,由狹而廣,由偏而圓,由貢高我慢之心轉變成平等之心,乃至轉凡入聖。佛學研習有如是殊勝,所以,法王講堂將後必然如是而為,以利益諸大善信。

法會共修

  研究佛法,深入經藏,知見已能貫通,不是如此就罷事了,緊接著就必須切實修行,因悟而修,因修而證;若知見通達,而不肯虛心修行,終不得菩提。

  執理廢事,光說不練,說食數寶,還是漂流在三寶門外,與生死了無痛癢,與涅槃毫無相干。

  的確佛門弟子,多少有如是弊病,甚至嚴重者,竟然學佛五、六年還不歸依,始終執理廢事,自作聰明,反被聰明誤,此輩來學佛者,其數甚多,曾經有一位居士來講堂找我,問我許多佛學問題,他的態度很貢高我慢,我如法一一解答,為他解除內心的疑惑,當下法喜充滿,最後結束前,我問他一件事情:

  我問:『請問這位大德!您學佛多久啦?您歸依的上人是誰?』

  他連忙搖頭揮手說:『師父啊!很慚愧,我學佛到目前已十幾年,找不到一位善知識,也找不到有緣的師父可歸依。』

  我聽了這些話,差一點就暈倒,這位居士那股強而有力貢高我慢之心,他自己不得而知。

  我問:『台灣有很多高僧大德,四眾雲集,德高望重者何其多!您還找不到師父可歸依,你實在很偉大,很了不起.可見你就是佛來示現吧!』

  他說:『不是,不是,罪過罪過!我不是佛來示現的,我以為心好就好了,有歸依沒歸依都一樣,沒有做壞事,自性自有三寶,歸依什麼!歸依自性三寶就好了!』

  我說:『你肚子餓的話,要不要吃飯?』

  他說:『當然要吃飯呀!不吃飯肚子會餓!』

  我說:『沒錯!肚子餓一定要吃飯,不吃飯肚子一定餓,假使光說肚子餓而自己不吃飯的話,肚子會飽嗎?』

  他連忙回答說:『光說不吃,絕對不能飽!』

  我說:『誰說光說不吃不能飽?不但能飽,而且吃了反而不飽,不但不飽,反而肚子餓得不得了。』

  他說:『這怎麼可能呢?吃飯肚子飽,不吃飯肚子餓,這才是理所當然;怎麼讓我想不通呢?又好像不對勁!』

  我說:『這位大德啊!答案你自己已說出來了,假使對佛法沒有正見,又不肯低聲下氣請問佛法,憑自己小聰明就想死辯,這是沒有智慧的抉擇,為智者所憐憫!

  剛才我故意依你錯誤的口氣而說,無非要讓你覺悟,不可執理廢事,幸好你反應的快,能夠覺醒過來,不然的話,不知道要執迷不悟多少劫?』

  他說:『很感謝師父的指點迷津,讓我心開意解,今天我才恍然大悟,過去的觀念是錯誤的,自己執理廢事而不能自覺,是最可悲的。』

  我說:『佛法是圓滿的,不可以偏概全,不但不可執理廢事,更不可執事廢理;要明白,理中有事,事中有理,理事無礙。眾生可憐!往往偏執一邊,一旦偏執一邊,當下就失去佛法本質,你明白嗎?

  肚子餓,嘴巴說吃飯,始終沒吃飯,是絕對不能飽的,假使能飽,叫做胡鬧,也叫做胡扯,不妨稱為說謊話的人。

  同樣的理由,信佛學佛,要做個佛門三寶弟子,而不肯歸依三寶,硬性執理廢事,堅持到底,如此一來,不能構成名副其實三寶弟子的條件,問他是否三寶弟子?是問他是否有歸依三寶否?有歸依三寶者,方可堪稱佛門三寶弟子;若無歸依三寶者,不能堪稱佛門三寶弟子。』

  基於上面實例,可讓佛弟子有所省思,學佛者的觀念,若偏激、若邪見、若貢高,將會帶來不良的果報。

  楞嚴經云:『因(梵語hetu)地不真,果(梵語phala)召迂曲。』

  如同火車頭越軌,其餘車廂必定脫軌無疑。所以,佛門四眾弟子,在學佛過程,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;佛陀啟示我們,要時常發大誓願,於生生世世,常親近善知識(梵語kalyanamitra),不捨善知識,畢竟,善知識可教導我們出離生死苦海,解脫三界。

  正知正見不能提起,學佛就免談了,因為開悟證果,就是正知正見的引導,因而趨向菩提;相反的,假使修行邪知邪見,欲證成菩提,遙遙無期,終無是處。

  法王講堂創立的宗旨,要讓佛門四眾弟子,能正見佛法出世解脫之道,遠離一切邪見,普得正法,依正法而修證。共修法會的性質,在實踐門下功夫,以求得實證為要。

  假使佛法貫通,知見正確,這時候就需要死心塌地修行,修行的環境非常重要,講堂將設立良好的修行環境,無非讓佛門四眾弟子,有個好環境可進修,使大眾道業有所成就,早登彼岸。

  人心往往是懈怠的,易被外境所轉,共修有無量功德與利益,何以得知?因為共修當下,佛號聲很響亮,能震醒參與共修者的睡眠心,並有攝伏妄想的威德力,同時,也能令大眾起莊嚴道心,使無量劫的菩提善根大展流露,因而懺悔輕重之罪,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一旦脫落,菩提自性必然彰顯。

  業報差別經,記載高聲念佛可得十種功德,何等為十?分別如下:

高聲念佛十種功德:

一、 能排睡眠
二、 天魔驚怖
三、 聲遍十方
四、 三塗息苦
五、 外聲不入
六、 勇猛精進
七、 諸佛歡喜
八、 念心不散
九、 三昧現前
十、 往生淨土


一、 能排睡眠

  大眾共修當下,佛號聲嘹亮,假使來參加共修法會的人,念佛念到身心疲憊,心裡有睡眠之念,由於嘹亮佛號之故,可震醒睡眠之念,因而繼續與大眾共修下去,是名能排睡眠。

二、 天魔驚怖

  大眾精進共修,佛號宏偉,其聲傳遍十方,他化自在天的天魔,聽到共修梵唄之聲,威德莊嚴,深怕魔子魔孫也被度化,各個超越三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,減少魔眷屬.心生驚怖,是名天魔驚怖。

三、 聲遍十方

  大眾人多,共修佛號自然宏亮,唱誦經偈與佛號,即可傳遍十方,是名聲遍十方。

四、 三塗息苦

  三塗就是地獄(梵語naraka)、餓鬼(梵語preta)、畜牲(梵語tiryagyoni)是也。三塗亦稱三惡道,是造惡業所感召的果報。

  由於大眾共修威德之下,唱誦梵唄之聲非常莊嚴,威德不可思議,可傳遍三塗之處,普令三塗之苦,得到暫時離苦。

  過去有一位出家師父,在某一夜晚,安板(出家生活,到夜晚九點許,必須入寢,因而敲打鐘鼓以安息)之際,原則上是一佛號一敲鐘一頂禮,如是循環三遍,當他稱念到第二遍的時候,上下禮佛,致使袈裟有點凌亂,因此,回頭欲將袈裟(梵語kasaya)調整之剎那,突然看見背後有數不盡的鬼道眾生,也隨同他一起禮佛;有斷頭者、有失去手臂者、有少一條腿者,男女老幼不分,眼見一片人海,如是起伏上下,心懷虔誠懺悔之心,與這位出家師父一起拜,直到敲鐘安板結束,這群孤魂野鬼才逐漸消散於大殿之外。

  為何鬼道眾生也來禮佛呢?因為唱念當下,有緣的鬼道眾生,也能聽到出家師父唱念佛號,善根大展流露,循聲而至,因此,師父禮佛,鬼道眾生,也跟隨禮佛。

  鬼道是不理想的,佛門稱三塗之一,在幽冥界受苦受難,一旦有緣分聽到誦念經典或佛號,鬼道眾生心生歡喜,善根流露,踴躍而至,因而禮佛聽法,就如此種下善因,若善果成熟,很快就可超生三善道,離開苦難的鬼道。

五、 外聲不入

  大眾共修,勇猛精進,攝心念佛,聲聲由耳入,能達到這種境界,稱之三到,何為三到?就是心到、口到、耳到。念佛能三道成就,外面一切聲音,自然外聲不入,干擾不了念佛共修者的心境,已能攝伏聲塵故,稱之外聲不入。

六、 勇猛精進

  理念上能突破邪見,安住正法,發大誓願,為了生死,證悟菩提而努力,是故,念佛(梵語buddhanusmrti)共修可得勇猛精進之殊勝,妄想不生,念心不亂,是名勇猛精進。修到者能勇猛精進,不為逆境所逼惱,一心念佛,共修奮勇,往生淨土必得。

七、 諸佛歡喜

  大聲念佛,共修精進,能得外聲不入,攝伏妄想,令心清淨無染;諸佛看到眾生如此勇猛精進,為了生死(梵語samsara),為證菩提(梵語bodhi),當然諸佛歡喜,諸佛讚歎哩!

八、 念心不散

  大眾勤修精進,佛號不斷,能念之心,始終守護佛號,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,心佛一如,如是而念,可得不散之境。

  念佛者若不能攝伏妄心,而口念彌陀,心卻散亂,縱然喉嚨喊破也枉然!

九、 三昧現前

  三昧(梵語samadhi)又名三昧耶,或稱三摩地,華譯為正定,即離諸邪念,把心安住於一境,而不散亂的意思。

  在大眾念佛,共修進道過程,佛號聲音特別嘹亮,容易提起精神,抖擻意志,三業貫注於佛前,三業則清淨,三昧也同一時成就,大聲念佛有如是功德,是名三昧現前。

十、 往生淨土

  大眾共修念佛(語buddhanusmrti),彼此佛號,互為相應,有相輔相成的作用;換句話說,假使你精神鬆弛,在妄想中,而我大聲念佛,你馬上會振作起精神,而不再有鬆弛妄想之心;同樣的理由,假使我疲憊妄念紛飛,心不在焉,承蒙你大聲念佛之故,我會即刻清醒過來。

  大聲念佛有這麼大的好處,我們應該勤念佛號,並且踴躍參與共修法會,在共修法會中,得到無量功德與利益,何以得知?因為念佛力量大,威德難思議,句句聲聲貫入耳內,聽得一清二楚,明明朗朗,能念所念雙泯,三昧現前,三昧一旦現前,往生淨土必成。

   勤修淨土法門者,念佛是必然的,不但是必然的,同時要念得純熟,達到一心不亂(梵語aviksipta-citta)的境界,甚至念到見佛現前,憑此一心不亂境界,即可往生淨土。

  般若三昧經云:『如見佛現前,了得唯心所現,發願即得往生極樂世界(梵語Sukhavati)。』

  綜合以上所敘述的幾點,就可以一目了然,法王講堂創立的動機與宗旨,無非欲令佛教振興,讓佛教更光輝更燦爛,因而不至於誤解佛教,誹謗佛教。

  佛教的興盛與衰敗,佛門四眾弟子都有責任來扶助與推動,佛教是大家的,是整體性的,不是一人或少數人的,既然如此,我們不要有袖手旁觀的態度。

  為了佛教,為了眾生,佛門四眾弟子應該提起為教為法的精神,如歷代高僧大德,護教而殉身,義不容辭,縱然赴湯蹈火,絕不臨陣退縮,勇往直前,擁護正法,不達終程,絕不罷休!

  今生此世既然已覺悟,就不必再猶豫不決,盡此一報身,來奉獻佛教,莊嚴佛教,使如來正法,能發揚光大,普照大地,讓無量無邊一切眾生,都能普聞如來正法,依正法而進修,因進修得以證悟無上菩提,若如是而為,是名佛弟子,不愧是三寶弟子。

  人活在世間,只是一口氣的存在,這口氣珍貴無比,是生命的原動力,我們為什麼不珍惜這口氣,花一點時間來認識佛教呢?為什麼不珍惜這口氣,花一點時間來做解脫生死的事業呢?

  使我聯想到古德曾經說過幾句話,禁不住,悲從心起。

  古德云:『舉世盡從忙裡老,誰人肯向死前修,莫待老來方學道,孤魂多是少年人。』

  我深深有感於此,所以,有生之年,一心一意不忘初衷,我喜歡修行,也喜歡度眾生,可惜,我的生命,不知能讓我活多久?

  有時候我會哭,哭我修行尚未證果,深怕輪迴;有時候也為別人哭一哭,哭別人廣造一切惡業,不得覺醒,始終漂流三寶門外而不自覺。

  從小到大,從未學佛到學佛,從學佛到出家,出家到現在已有十餘年,這前前後後的影塵,有快樂、有痛苦、有心酸、有喜悅、有淚痕、有如意、有不如意,說不盡,道不完,這一連串的往事,追不回,頂多只能構成影塵回憶。

  我一向過著隨緣的生活,緣的好與壞,是個人福報問題,不要勉強它,也不要放縱它,如此隨遇而安!

  佛經曾云:『緣來勿拒,緣去勿留,緣來勿喜,緣去勿悲。』

  我能活多久!就算活多久,隨緣而來,又隨緣而去!就像河流中的一片樹葉,隨波逐浪,在水面上漂浮著,隨著水波往低處流,直到大海;這片樹葉,什麼時候要沉下水底,無人可知!我的生命旅程,活在這世間長或短,亦復如是。

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

訂閱 文章 [Atom]